

四川经济在线北京8月1日讯 7月27日晚的北京城狂风大作,一场大雨倾盆而降。然而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内依然座无虚席,千余观众共同沉浸在一个百余年前的故事里,对外面的雷电丝毫不知,心中却各有风雨。
这是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舞剧《家》,改编自巴金先生同名小说。自2015年11月成都首演以来已演出近四十场,广受业内外人士好评。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此次进京演出是接受专家的双验收。
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可以说是一场盛会:舞剧迎来了中国舞蹈界的半壁江山以及众多舞蹈及戏剧界的泰斗级人物。到场嘉宾有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左青,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罗斌,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黄奇石,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石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编剧黄维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卢敏等。
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全场观众的感情跟随剧情的跌宕起起伏伏,与剧中人物呼吸与共。在音乐的间隙剧院内鸦雀无声,似乎连一丝风都听得见;而在灯灭幕落时,忽然爆发的掌声又像是在宣泄积攒已久的情绪。在这出悲剧的爆发点上,有观众泣不成声,也有观众满面泪痕而不自知。很多观众表示,这是一种久违甚至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享受,让这段时光变得无比美好。
演出结束后还有观众徘徊不去,似乎这种流连也能延续这出舞剧所带来的震撼。有守在后台出口等待与演职人员合影的,有聚在各个角落交流感想的,有围着展台购买画册和周边产品的,还有的已开始四处询问下一次来北京演出的时间。对于中国最具文化氛围的城市来说,其观众群的表现如此,既在意料之中——因为观众整体素质更高,观剧经验更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却又在意料之外——因为北京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每年会有两万余场次的演出,观众对作品的要求自然更高,也更难对作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被这样一个观众群体所接受和欣赏,是整个演出团体的幸运,也让所有演职人员幸福和感恩。
7月29日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业内专家和主创团队,召开了舞剧《家》的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普遍对作品表示了整体上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建议。就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专家们各抒己见,进行了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高层次解读。潘志涛教授特别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舞剧《家》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语言系统”,对中国当代舞剧都有非常进步的意义。(蒋亮 通讯员 张亚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