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1月15日讯 “入蜀方知画意浓”这大概是绘画界礼赞四川最有名的一句诗了,这句诗的作者就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巨匠黄宾虹。11月15日,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翰林厅举行的“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的第10期上,中国美术馆“浑厚华滋本民族: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策展人邓锋博士现场解读黄宾虹巴蜀壮游的意义与启示,让到场听众受益匪浅。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开派巨匠,是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宾翁为何入蜀,他又游历了巴蜀哪些名山大川?与哪些蜀中人士有所交往?游蜀在其整个壮游生涯中有何独特的重要意义?巴蜀山水为其提供了怎样的造化妙悟?其写生纪游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又是如何与其对于画史的体证相参照?在其晚年创作中,为何频频出现“蜀中纪游”?巴蜀山水对于这种“忆写”的反刍消融、独创面貌起着怎样的作用?一个个答案在邓锋徐徐地讲述中逐一浮现。
1932年9月入蜀,1933年9月返沪。邓锋告诉听众们,黄宾虹入蜀就这一次,其巴蜀壮游虽然仅仅只有一年,但“入蜀方知画意浓”,行程数千里,得诗百余首,画稿近千幅。学界更是认为蜀游是宾翁晚年山水画蜕变的重要转型期,对其艺术生涯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黄宾虹游完蜀地之后,回去主要一个事情就是位北平故宫鉴定书画。后来日本人占领了北平,所以黄宾虹被困了十年。但是这被困十年就是黄宾虹脱茧而出的十年,把对巴山蜀水的游历在这期间不断的消化和理解。”
邓锋通过讲座,勾勒宾翁入蜀的大致行迹,并结合大量宾翁蜀中写生画稿和纪游作品,着重探讨其在面对真山水时如何将古人笔墨与造化感悟相互交融——即“古迹写山游稿融合一片”,从而以丰富的笔墨实践形成了既传统而又现代的个人风貌,为二十世纪山水画卓然大家。邓锋说,虽然宾翁自言其画要五十年后方能为世人读解认知,我们今日也仍难以仰其高深,但希冀对其“入蜀与纪游”的考察能够稍窥深入之门径,既为重新感受巴山蜀水之“内美”提供一种体悟之道,也为当下眼见为实的写生创作提供另一种参照与启示。
邓锋说,20世纪在他看来最为重要的也是他最看重的两个艺术家,一个是齐白石,另一个就是黄宾虹,“我想这两位可能都会在20世纪甚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面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我们今天重新看近现代的时候,会觉得名家特别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长的历史会非常无情的淘汰掉很多人,但是这两个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代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