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2015年,风云突变的市场令部分开发商苦不堪言,但在“最坏的时代”的猜想下,一场孕育着无限机会的变革大潮,又让另一些开发商如沐春风。在房地产已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蓉城房企表现如何?销售额的变化或也成为其这一年生存状态的最佳写照。
年度“销冠”80.4亿元
2015落下大幕,但硝烟弥漫的房地产市场并未停歇。
来自成都透明房产网的《房联·2015成都房地产销售排行榜》显示,2015年,房地产企业全域成都销售排名中,保利和蓝光依旧占据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排行榜的前两位。其中,保利以备案80.4亿元,合计98.7万平方米的业绩,蝉联榜首。蓝光地产以备案64.5亿元,合计74.8万平方米位列第二。
与此同时,通过收购华置在蓉的3个项目而强势入驻主城的恒大,取得备案面积排名第5、备案金额排名第3的成绩,备案面积与金额分别为48.84万平方米与46.66亿元。而销售面积榜的“榜眼”意外由森宇集团收入囊中。总体看来,除上述四家房企,万科、华润、龙湖、绿地、中海、中国铁建等熟面孔,亦入围销售金额10强。
在今年的榜单中,亦首次发布成都主城区各行政区房地产企业销售排名前5强信息。记者梳理发现,在各行政区的“销冠”中,高新区遥遥领先,中海集团以34.41亿元的销售金额位列第一。仅次此后的是成华区,蓝光集团在此斩获22.96亿元,此外, 蓝光集团还以10.65亿元的销售金额同时成为武侯区“销冠”。
而在锦江区与金牛区,备案总额最高的分别为绿地集团和成都华侨城,金额为18.88亿元与14.09亿元;青羊区万达集团与恒大地产并列榜首,销售金额10.95亿元。
排行榜入围门槛逆势降低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整体市场的下行,蓉城2015年TOP20企业入围门槛也再度出现下降,降低至18.6亿元,较2014年同期减少0.8亿元。此前的2014年,该门槛由2013年年末的23.7亿元下滑至19.4亿元,同比减少4.3亿元。
这一情况与全国整体大相径庭。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数据,2015年在市场回暖和竞争加剧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房企销售业绩水涨船高,房企的入榜门槛亦大幅提升。其中,TOP10房企入榜门槛为725亿元,较2014年增加67亿元,同比增长10%;TOP20房企金额门槛358亿元,同比增长24%;TOP50房企金额门槛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27%;TOP100房企的入榜门槛更是从70亿元突破了百亿元,为104亿元,同比增长48%。
与此同时,共有104家房地产企业跻身百亿军团,较2014年增加24家,销售总额共计3.5万亿元,市场份额已超40%。其中,千亿房企阵营保持7家,2000亿房企增至3家,万科以2610亿元的销售额领衔行业;500-1000亿元企业共9家,较上年增加2家。且8家企业销售额集中在500-700亿区间,彼此之间更趋胶着;200-500亿企业为33家,比2014年多8家,其中20家企业集中在200-300亿元区间,且与上年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抬头之势;100-200亿企业则由上年的40家增加15家至55家,增长数量显著超过以往水平,成为百亿军团扩容的生力军。
从四川来看,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排名26,是四川本土唯一一家跻身200-500亿企业的房企,蓝润地产则进入“100-200亿企业”阵营。
改善型产品成最大功臣
大企业对于企业销售排行榜的争夺中,土地存量、项目开发数量、产品去化量被认为是三大要素。而在分析人士看来,部分大型房企销售额之所以获得提升,在销售策略上主要是灵活把握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百亿房企不仅在2015年仍然主推140平方米以下的刚需产品以实现快速去化,保证销售业绩的稳定增长,同时还抓住了改善型需求集中释放的机遇,发力一线城市高端产品市场。
据统计,在销售百亿房企成交结构中,一线城市200平方米以上户型产品的销售贡献达到了29.2%,同比增长了2.3个百分点。以成都保利为例,其在官方微信账号中亦坦言,“反观保利今年的业绩,与往年相比,在构成上大有不同,改善/高端产品占了全年业绩的八成,这是保利产品线最为明显的变化。”提前为中产人群量身定做了价格合适、功能完善的改善型产品,也成为产品大年的最大功臣。
从2015年全域成都住宅销售排名来看,高端、改善确实保持了上半年的坚挺态势,名单中以改善户型作为主力产品的项目达到6个。与此同时,2015年,在全域成都,90平方米以上户型成交占比为33%,较2014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在业界人士看来,2015年,得益于政策多重利好及市场导向,加之主力改善人群需求的集中释放,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高端、改善元年。
面对2016年的楼市去库存,专业人士认为,百亿房企将成为引领市场走势的核心力量。其或将延续以90平方米到140平方米以“首置、首改”为主要类型的产品为在二、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重点的策略,同时抓住改善型需求集中释放的机遇,发力一线城市高端产品市场。“行业‘新常态’下,2016年,房企应继续紧抓市场窗口期,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高性价比的刚需产品,持续挖掘高端产品市场潜力,同时加快产品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上述人士表示。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