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了解四川省广大消费者对目前社会消费环境的认知评价,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者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等基本情况,四川省统计局民调中心于2016年3月上旬组织开展了四川“3·15”消费者权益日专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网络购物”成为重要消费渠道,“旅游娱乐”和“购买汽车”成为消费新时尚;11.0%的受访者因产品或服务品质不高导致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总体来看,当前消费结构尚在转型,消费需求亟待满足。
维权意识:积极维权者占60.5%
3月14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16年四川“3·15”消费者权益日专项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消费者维权方面,有26.4%的受访者表示在2015年消费中遇到过产品质量安全、消费欺诈、商家宰客等问题。在2015年遇到问题的受访者中,选择积极维权的占60.5%。其中包括:“直接与商家交涉”的占54.9%,“通过消费者保护机构协调解决”的占3.9%,“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占1.1%,“通过媒体曝光”的占0.6%。另有38.3%的受访者选择“怕麻烦,忍气吞声算了”,选择“其他”处理方式的占1.2%。对比2012-2016年调查结果,遭遇消费问题的受访者比例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遭遇消费问题选择积极维权的受访者比例变动不大。这表明,消费环境整体有改善,但消费者主动维权的意识有待增强。
消费渠道:网购消费占比超20%
在消费能力方面,与前两年比较,43.3%的受访者消费能力有提升,“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物价上涨增收困难”是影响消费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结合受访者的收入变动情况看,收入增长与消费能力提升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变动关系,因此促进消费,重点是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效提升消费者购买力。
调查了解受访者目前购买商品的主要渠道时,选择“商场或超市”的最多,占84.6%;第二是“网络购物”,占44.2%;第三是“便利店或小卖部”,占29.7%。此外,还有选择“专卖门店”的占26.0%,“乡镇集市或农贸市场”的占12.9%,“商品批发市场”的占12.2%(此题为多选,比例相加不等于100%)。
进一步向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受访者追问2015年网络购物金额占全年消费支出比重时,剔除回答“说不清楚”的受访者样本,选择“10%及以下”的占30.5%,表示“11%-20%”的占17.2%,“21%-30%”的占17.5%,“31%-50%”的占19.1%,“51%及以上”的占15.7%。总体来看,“网络购物”成为受访者重要的购物渠道,逾五成网购受访者2015年网购消费金额占全年消费支出比例超过20%。
消费偏好:享受型消费成新时尚
在消费偏好方面,购买商品时,受访者最看重的三大因素是“质量”、“价格”和“服务及售后保障”。
调查了解受访者近期或今年主要消费支出情况时,选择“购买食品服装”的比例最高,占44.3%;其次是“子女教育”,占39.2%;第三是选择“购房或建房”,占23.9%。此外,受访者对“购买汽车”和“旅游娱乐”的选择比例也较高,分别为15.5%、12.3%(此题为多选,选项相加不等于100%)。结合受访者偏好看,选择“购买家用电器”、“购买汽车”、“旅游娱乐”的受访者对品牌的关注度都较高。
向选择“旅游娱乐”的受访者进一步了解出游目的地时,选择“国内省外”的比例最高,为41.3%;其次是“省内其他市(州)”,占30.5%;第三是“境外地区(含港澳台)”,占15.8%;第四是“本市(州)”,占12.4%。以上结果表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出境旅游便利性提升,出省出境游成为旅游消费新时尚,居民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转变。
在消费意愿方面,11.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市场(不含网购)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能满足现有消费需求,主要原因是“商品或服务不够多样化,不能很好满足个性化需求”。调查报告指出,随着居民消费观念升级和购物渠道多样化,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各地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才能有效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本报记者 舒娅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