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筹备多时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终于破土动工了。随着挖掘机发出的 “轰隆隆”的响声,宣告了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开始迈向 “一城两机场”时代,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三座拥有 “双机场”的城市,同时将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座拥有双4F(民航机场等级中的最高级别)机场的城市,可以起降包括最大客机空客A380在内的各种大型飞机。
根据规划,成都新机场将建成6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规划总机位资源为202个,规划用地面积为20.88平方公里,远期目标将达到占地52平方公里。一期设计目标为:到2025年时,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32万架次。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余个。按此标准推算,在远期达到上亿人次的时候,将使就业岗位增加到60万个以上。
成都新机场的宏伟蓝图,不仅吸引着南来北往,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匆匆过客们的 “眼球”,更刺激着各路资本对新机场为载体的 “临空经济”所带来的投资机会的关注。那么,随着新机场的投入使用,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目前新机场建设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社会资本对参与新机场建设持何态度?怎样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深入现场、探询企业,请教专家,进行了系列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