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钒钛 (000629)
主要业务包括钛精矿提纯、钒钛制品生产和加工、钒钛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主要产品有铁精矿、钛精矿、钒制品、钛制品等。目前具备年产2.1万吨(以 V2O5计)钒产品的能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钒产品供应商,2015年,生产钒制品(以 V2O5计)1.84万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2%,全球占有率为23%。公司同时具备年产钛精矿70万吨、钛白粉13万吨、高钛渣18万吨、海绵钛1.5万吨的能力,是重要的钛白粉和海绵钛生产商,2015年,公司生产钛白粉 9.98万吨、高钛渣10.78万吨、钛精矿63.55万吨。公司自主研发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其中,钒钛磁铁矿选矿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成套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钒氮合金生产工艺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银河磁体 (300127)
作为全球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销量最大的公司,其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钕、镨钕、钐等稀土金属。公司从事新一代稀土永磁体——粘结钕铁硼稀土磁体元件及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并在粘结钕铁硼领域处于龙头地位。公司的“高精度、高洁净度硬盘用粘结钕铁硼磁体扩建项目”和“高性能汽车用粘结钕铁硼磁体扩建项目”等两大募投项目通过验收,分别达到年新增600吨和200吨涉及产能的建设目标,公司产品已由之前主要以光盘和硬盘光驱器用磁体为主,转变为汽车用磁体为主,汽车用磁体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6年有望实现800吨。同时,公司的“建设300吨/年热压磁体生产及后加工生产线”项目已入围“2016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初选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具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意义。
钛厨具烹饪出原汁原味食品
经典个案
攀枝花市天脉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30万套新型钛复合材料精深加工制品项目”,已入围“2016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初选项目。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在攀枝花市西区进行场平施工,将通过采用钛与其它金属复合技术等工艺购置落料生产线、预冲生产线、复底生产线、打磨生产线、超声波清洗生产线、自动检测线等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形成年产30万套新型钛复合材料精深加工制品生产能力。
项目总投资1.2亿元,计划用地30亩,计划建设周期1年,依托德国先进生产线,引进“工业4.0”的生产理念,实现企业生产全工业化,生产加工钛厨具产品,其中,钛锅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在烹饪时不与食材发生化学反应,能烹饪出食材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的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2016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重点投向
名词解释
根据《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2013-2017年)》,2016年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资金重点投向:钛及钛合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领域钛应用产品开发,氯化法钛白工艺及装备,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含钒合金、钒电池、钒清洁生产技术;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的铬、钴、镍等稀贵金属应用开发;稀土深加工及应用;碲铋新材料;高效选矿技术应用;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
专家观点
张邦绪: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四川省钒钛产业协会秘书长张邦绪说,钒钛产业是“小产业、大战略”。说其“小”,是因为钒钛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不高;说其 “大”,是指钒钛产业与国防、军工、航空、新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四川将发展钒钛产业作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继2013年3月,我国在设立“四川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开启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国家试验”后,四川省特别是攀西地区钒钛产业迎来的又一次战略机遇期。
对此,张邦绪建议:一是四川钒钛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利用民营等社会资本和灵活机制,采用多元投资、员工持股等方式,焕发职工活力;二是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别是攀钢要围绕“只造钒钛钢”的战略定位,推动铁、钒、钛、铬融合发展,提升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奠定人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