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2016年中国(成都)国际智慧产业博览会在成都新会展中心启幕。大会的首场论坛活动——2016年全球信息技术主管大会,由于有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站台,凸显高大上格局,成为智慧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李德毅:智能汽车将成中国智造“名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毅表示,智能汽车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汽车将成为我国“智能制造2025”的第一张“名片”,其影响不可低估。
这位年逾古稀的院士,近十年来一直关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正与国内的车辆制造企业进行驾驶脑方面的合作。“驾驶脑,即代替人类指挥车辆进行自主驾驶的认知和控制单元,将人类在驾驶活动时的动机、思维与记忆等用机器来实现。”李德毅解释。“去年,我和我的同事还有企业的合作伙伴做了一件事情,利用无人驾驶技术,通过精确导航,将国产的公交车从郑州开到开封,实现了世界上第一辆大巴在郑州的道路上运行,而且全程无人干预。”李德毅认为,一辆好的智能汽车需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安全反应度要高;第二,要舒适;第三,耗油量要低。
在智能汽车研发方面,李德毅表示,目前存在多个悬念:一是谁能成为车载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量产首过千台的企业?二是谁能成为生产智能汽车线控制动的生产企业?三是谁能成为我国首个将智能汽车作为移动共享工具的服务型企业?四是哪个城市能成为我国首个将智能汽车应用于城市快速公交的城市?五是政府何时发放智能汽车生产许可证和智能汽车驾照?
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前景,李德毅表示乐观。他认为,和轿车相比,“两客一危”、房车和中重型货运车辆智能化需求更为迫切,各种各样的智能商用车的社会化运营比智能轿车的私人购买要早。
李培根:更多智能产品将融入物联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智能制造有着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品及服务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要做到这一点,产品及服务需要多样化,而在传统制造模式下,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而智能制造可以控制其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条件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二是共享,智能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同时在几家企业兼职,最大限度利用智力资源。“目前不少人一谈智能制造很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但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更要从产品、质量等基础做起。”李培根表示,企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产品瓶颈在哪里,要关注用户体验,可通过智能技术去增加产品适用功能、服务功能,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
李培根表示,未来智能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融入于物联网概念之中,成为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可穿戴血压仪器产品原来需要显示器,现在可取消显示器,仅剩下手环和传感器,通过手机屏幕和App来跟踪用户的血压,并将数据发送给医生。飞机、汽车和轮船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驾驶舱”技术——用单一的显示屏替代繁多的数据仪表。还可以通过智能产品促进节能。例如,智能互联电梯能预测用户需求,减少等待时间和能源消耗。
其次要关注质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关注质量,其质量信息对客户也应是透明的。
第三,企业还需关注数据。“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数据,其与另一些数据结合又会产生新的价值,毕竟很多的潜在规律存在于我们感知不到的关联之中,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规律。”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