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日前从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力争入驻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家以上;到2017年底,成都“菁蓉小镇”力争引进创业企业超过2500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以上,其中上市企业达到20家左右。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坚持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成都正由点及面融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号工程”。
今明两年拟新增科技企业2万家
四川省政府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各类孵化载体达到500家,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000家,科技创业者突破10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5万件,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
为此,各地已开始布局。如成都确定的2016年目标是,挂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累计达到2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30家。其中,将重点打造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和成都郫县“菁蓉小镇”等三大众创空间引领区。“菁蓉国际广场”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打造成都市创新创业核心引领区,力争到2018年,聚集孵化科技创业企业1000家以上,创新型孵化器30家以上,创业服务机构50家以上。“天府菁蓉中心”将形成以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力争到2018年,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以上。“菁蓉小镇”将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力争到2017年底,聚集创新创业人才3万至4万人,引进创业企业超过2500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以上,吸引基金及投资机构500家以上。
上市公司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
创新创业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力争入驻的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家以上;到2017年底,成都郫县“菁蓉小镇”力争引进的上市企业达到20家左右。
已经走上资本市场的四川上市公司也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创新创业之外,除了自身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外,有的上市公司还成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依托单位,如四川长虹成为了四川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依托企业,攀钢集团成为了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依托企业。另一些上市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如新希望、通威股份成为了四川饲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参与单位,华神集团成为了四川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参与单位。
目前四川由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59家,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全国109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结果显示,科伦药业、通威股份两家上市公司技术中心被评价为优秀,五粮液、华神集团、东材科技、天原集团、利尔化学、雅化集团、中铁二局、大西洋和S前锋等9家上市公司技术中心被评价为合格。
目前,科伦药业共有A类在研项目320余项,其中超A类项目204项,已申报项目100项。2015年研究院新立项目85项,完成了28个优秀药物的申报,其中3类新药16个,生物药物1个,新型给药系统(NDDS)1个,国内首家申报10项;共有32个优秀药物获批临床。
通威股份拥有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内的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由近百名行业一流专家组成的通威研究院、“鳜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建产学研研发平台。同时,公司还自建有10个研发机构。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