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五大经济区中,攀西经济区不仅是世界上钒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在近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把试验区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以资源综合开发和集约利用为导向,加快优势资源开发。
把钒钛产业引向高端
攀西经济区钒钛稀土资源得天独厚。攀枝花地表下埋藏着我国63%的钒和93%的钛,还有铬、钴、钪、镓等多种储量达到特大型矿山等级的稀有金属。其中,钛和钒的储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
除了钒钛资源,攀西经济区还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二。两大主力矿——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德昌大陆槽稀土矿的储量分别超过200万吨和70万吨。
不过,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技术瓶颈制约着钒钛产业向纵深和高端发展。据四川省统计局统计,2016年1—6月,全省累计生产钒制品2.21万吨,同比下降1.1%;钛白粉26.7万吨,同比下降4.3%。《方案》就此要求,从科技攻关、资金投向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发力推动攀西经济区发展。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方案》提出,把试验区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以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甚至员工持股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川省钒钛产业协会秘书长张邦绪建议。
在资金投向方面,四川省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2016年重点投向钛及钛合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领域钛应用产品开发;氯化法钛白工艺及装备;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含钒合金、钒电池、钒清洁生产技术研发;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的铬、钴、镍等稀有金属应用开发;稀土深加工及应用等。
在科技攻关方面,《方案》提出,继续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开发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记者从四川省发改委公布的2016年入选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初选项目名单中获悉,攀钢钛业的“1.5万吨/年氯化法钛白氧化试验装置工程”项目、银河磁体的“建设300吨/年热压磁体生产及后加工生产线”项目,以及钛、钒、稀土等13项相关技术入选科技攻关项目。
上市公司需转型升级
《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乌东德、杨房沟、金沙水电站和一批风光电项目,重点发展高端钛及钛合金、钒电池、宇航级钒铝合金、机械制造、超导材料、稀土材料等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石墨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钢铁、矿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目前,*ST钒钛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钛精矿提纯、钒钛制品生产和加工、钒钛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目前具备年产2.1万吨钒产品的能力。同时,钒钛磁铁矿选矿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成套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因此在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优势。
不过,受目前市场需求的影响,产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2016上半年,*ST钒钛完成铁精矿990.87万吨,同比下降1.52%;钒制品0.79万吨,同比下降22.35%;钛白粉5.47万吨,同比下降3.52%;钛精矿30.68万吨,同比下降5.72%;高钛渣6.57万吨,同比上升21.76%;海绵钛6804吨,同比上升107.25%。对此,公司方面表示,将加强高端产品和创新产品研发,推进转型升级。
在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方面,作为全球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销量最大的银河磁体将受益。公司从事新一代稀土永磁体——粘结钕铁硼稀土磁体元件及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的“高精度、高洁净度硬盘用粘结钕铁硼磁体扩建项目”和“高性能汽车用粘结钕铁硼磁体扩建项目”等两大募投项目通过验收,分别达到年新增600吨和200吨涉及产能的建设目标。
由于粘结钕铁硼拥有较好的平整度、较强的磁性等性能,对铁氧体的替代快速展开,公司因此已由过去主要生产光盘和硬盘光驱器用磁体为主,转变为主要生产汽车用磁体为主,虽然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汽车,预计2016年有望销售800吨。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