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下简称生物城)与国际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泰斗张兴栋院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科研院所及蓝光集团、纳通集团等企业的优势资源,聚集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一流人才和研究成果,在生物城建设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推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一批重大项目有意入驻
生物城牵手张兴栋院士打造的世界生物医学材料中心,将通过张兴栋院士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号召力,召集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等科研院所的一流项目团队,融合蓝光集团、纳通集团等企业的优质项目,推动一大批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化项目在示范园聚集,打造占地400亩、产出数十亿的生物医学产业生态。
据悉,项目包括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以及产业集群三大板块。其中,总投资3亿元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将依托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发可诱导组织再生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心血管系统再生修复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等领域,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检验中心主体搬迁至国际生物城,同时建立独立法人的植入器械功能性试验公司,从事第三类和第二类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检验评价。
产业集群将重点聚集骨科、牙科、心血管、再生医学等几大类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器械生产企业,整合一批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生产企业。目前,包括心血管植入材料生产、骨科材料公司及机械加工中心、口腔材料、生物材料打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有意向入驻产业示范园。
对于此次合作,年近耄耋的张兴栋院士踌躇满志地说:“在未来5年内,我们计划建成3D打印、材料基因组等8个平台,开发和孵化创新产品20—30个,集聚和培养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生物材料高端人才,形成创新团队3—4个,最终形成15个高技术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
生物城将打造四大板块
张兴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是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014年11名获选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中国人。1991年,张兴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作用”的理论。200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他的理论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高度认可。
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开放性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专业研发机构,在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是对国内外出具具有法定效力检测报告的生物医用材料、制品和植入器械的权威检验评价机构。
将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携手共建的生物城,面积高达44平方公里。目前已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以及智慧健康确定为四大发展支柱,而张兴栋院士领衔的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项目正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板块。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