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各个行业中处于主流甚至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进行的 “三去一降一补” (即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自然也成为行业与市场关注的焦点。为此, 《金融投资报》记者通过梳理四川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报,并结合对上市公司、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的采访,从即日起推出 “从川股中报看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金融投资报》记者对四川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报相关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梳理与计算后发现,今年上半年,四川上市公司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差异巨大,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既有存货降幅前10位的公司,以62.90%—35.61%的降幅减少库存,又有存货升幅前10位的公司,以1276.73%—51.26%的升幅在增加库存;既有存货流转速度前10位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存货流转了100.273次—8.18次;又有存货流转速度后10位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存货仅流转了 0.023次—0.671次。
火 禾嘉股份堪称去库存“标兵”
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末存货降幅排前三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ST华泽、 ST川化和四川金顶,分别下降62.90%、51.95%、47.11%。 与此同时,川润股份、华神集团、厚普股份、金路集团、ST钒钛、博瑞传播和明星电力等公司,在上半年末的存货也有 44.23%—35.61%的降幅。“事实上,仅看库存的升降来评判企业的优劣是不全面的,因为库存的升降与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有关,因此还应结合存货流转速度来衡量。”有业内人士认为。
按此标准,今年上半年流转次数高达100次以上,平均每流转一次仅需两天时间的禾嘉股份堪称去库存的“标兵”。“公司强化供应链管理及商业保理,促进了存货的快速流转,对扩大销售功不可没。”公司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1653万元,上半年末的存货同比下降了7.09%。
排名第2位的是鹏博士,今年上半年存货流转次数达54.987次, 平均每流转一次仅需3天时间。公司方面表示,公司依托网络资源和数据中心,积极推进“超宽带云管端”一体化发展战略,搭建全球OTT平台+全球统一通信平台,通过云管端协同互动发展,实现规模化的平台效应。公司IDC机柜数量超过2.2万个,体量在第三方中立机柜中靠前;公司OTT用户超过400万,在网渗透率40%。
排名第3位的是博瑞传播,今年上半年存货流转次数达56.350次,平均每流转一次仅需5天时间。
排名第4至10位的是分别为西昌电力、 四川金顶、明星电力、天原集团、康弘药业、ST川化和川投能源等。这些上市公司的存货在今年上半年的流转次数分别为15.981次至8.18次不等,平均每流转一次需要11天至22天不等。
冰 ST前锋“龟速”流转被股民调侃
在四川部分上市公司去库存已初见成效的同时,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的存货则有增无减。存货上升幅度前三名分别是台海核电、茂业商业和创意信息,同比分别上升 1276.73%、256.13%和207.84%。 排名第4至10位的分别为环能科技、创维数字、新易盛、四川成渝、迈克生物、鹏博士和明星电力等,与去年上半年末比较,其存货也有118.76%—51.6%的升幅。
从2016年上半年存货流转速度后10位的情况看,至今尚未完成股改任务的ST前锋在去库存方面处于“倒数第一”,今年上半年存货仅流转了0.023次,平均每流转一次需7826天,也就是说,需要21年多的时间。“生个娃娃都已经养大成人啦!”有股民如此调侃。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仅482万元,同比下降35.41%,亏损410万元。
排名第2位的是蓝光发展,上半年存货流转了0.105次,平均每流转一次需1714天。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公司将有苏州“雍锦园”、成都“雍锦王府”、武汉“林肯公园”、昆明“林肯公园”等多个住宅改善型项目陆续上市,体量达310亿元。
排名第3位的是金宇车城,其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丝绸贸易、汽车销售,上半年末存货同比上升2.27%,而上半年存货仅流转了0.146次,即每流转一次需要1233天。公司目前在南充的盛世天城项目累计已销售面积11312平方米,还有16439平方米待售。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78万元,与上年同期增加0.61%;营业成本47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7.49%;三项期间费用合计19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6.90%;营业利润为-2209万元。
排名第4至10位的是分别为华塑控股、沱牌舍得、华西能源、天翔环境、成发科技、ST宜纸和水井坊,上半年存货仅流转了0.358—0.671次,即每流转一次需要503—268天。“从这些公司所处的行业来看,有的行业如白酒行业的景气度虽然有所上升,但去库存仍然任重道远 。” 有业内人士认为。
经典个案
禾嘉股份胜过“神行太保”存货流转一次仅需两天时间
过去在四川上市公司中处于“边缘化”状态的禾嘉股份(600093),通过创新公司经营模式,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保理业务规模,使公司在“去库存”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来了个“咸鱼翻身”: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公司存货6798万元,同比下降了12.95%;对应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其流转速度达100.27次。换句话讲,每流转一次的时间仅为两天。如此快速的存货流转速度,意味着资金流转效率很高,不仅增加了营业收入,而且还减少了资金占压,进而减少了财务费用,以及有效避免了可能因市场变化带来的存货贬值损失。
公司2016年半年报已经给出了靓丽答案: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1653万元,同比增长147.87%;三项费用水平仅为0.78%,同比下降了17.3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5609万元,同比增长36.67倍;上半年末时的净资产638026万元,比去年末增长20.23%;每股净资产5.22元,同比增长10.36%;每股收益0.23元,同比增长5倍以上。
专家观点
于建玮:去库存需三个结合
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建玮说,要充分认识 “去库存”的必要性。从宏观层面看,全社会库存量过大,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国家税收减少,失业率上升;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库存量过大,资金占压过多,财务费用增加,同时还要承担可能因市场行情变化而产生的减值损失,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 “去库存”成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需要实现的短期目标。
于建玮同时认为, “去库存”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需要与 “去产能”相结合。因为只有减少已经过剩的,低质低端的产品生产能力,才有可能不使库存再度膨胀;二是需要与 “去杠杠”相结合。因为只有降低杠杠率,减少对库存高企、产能过剩行业产品的资金供应量,才有可能使长期以来形成的规模至上、产值至上,唯GDP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势逐渐淡化,树立市场至上、按需生产的科学发展观;三是需要与 “补短板”相结合。因为只有通过 “补短板”,即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才能真正建立起 “去库存”的长效机制,实现 “去库存”的长效目标。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