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总额8252亿元,同比增长14.1%;所有者权益2671亿元,同比增长15.9%;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64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0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13亿元、同比增长10.5%。”这就是四川省属企业交出的2016年前三季度“答卷”。“取得这样的业绩与四川省属企业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关系很大。”四川省创智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刁军认为。
做“减法”:轻装上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四川省属企业开始显现成效。《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降成本方面,今年前三季四川省属企业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15亿多元。原因在于央行连续几次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企业的利息支出相应下降;加强财务管理,减少应收账款;降低库存,减少了资金占压等。
当然,财务费用只是企业运行成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销售费用方面,“由于国家调整达万、广巴等9条线路货物直通运价,使物流成本下降。”省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送给企业的一个“大礼包”。
事实上,要素价格的下降同样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今年上半年四川进一步推出了直供电、天然气转供改直供等组合政策,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今年有望减负240亿元以上。“四川省属企业也深受其惠。”有业内知情人士称。
降成本也成为了四川省属企业的自觉行动。今年上半年,川煤集团班子成员继续主动降薪10-20%,本部其它管理人员按不同职级分别降薪5-15%;各公司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降薪5-25%。集团全年工资总额减发约3.5亿元。
做“加法”:填补短板
“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补短板”重在创新。《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技术创新方面,今年省上安排了10亿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和创新;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支持领域,使更多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省属企业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更应该在技术创新中‘挑大梁’。”刁军认为。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目前混合所有制在四川省属企业中有所尝试,如四川省机械院积极推进下属院所建立混合所有制,建立了四川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人员持股55%,院代表国有股控股40%,战略投资者出资持股5%,将科技人员利益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而今的日机密封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因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附加值而受到市场追捧。同时在省外贸集团公司旗下16家企业中,有12家实施了混合所有制。
在投资模式创新方面,目前省交通投资集团已经推出成德南等6条收费前景好的高速公路,引进民营资本参股。在新整合的业务板块中,与省内各行业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多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已向社会推出混合所有制项目达20个。
在融资模式创新方面,省国资委提出,力争到2020年,省属国有资本在各主要业务板块实现1户以上优势企业上市,上市及挂牌国有企业达到20家以上,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
此外,对外开放也需要补短板。刚刚由省铁投集团、华西集团、成都兴城集团、四川路桥集团共同组建的中国四川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将成为全省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合作平台、海外项目融资平台、海外重大项目对接交流平台。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