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与生俱来是“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而立命,为丰富金融“支农支小”服务而安身。从“支农支小”的“两个不低于”到“三个不低于”,从惠民富农、阳光信贷、进村入户的“三大工程”到“两压两支”下的“转型发展”,四川村镇银行十年“支农支小”显现风采,本质开启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自2007年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眨眼十年,全国设立了同业机构1430家,总资产近1.4万亿,中央持续要求完善村镇银行创设方式,提高覆盖面。作为创设机构的亲历者,以此文作为十周年的纪念。
十年立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90号文件”明确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村镇银行的使命所系。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此确立了村镇银行业的历史责任担当与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宗旨,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新生力量。
2007年3月1日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当天,办理的首笔业务就是农户小额信贷,鲜明地打下了“支农支小”的行业烙印。
十年来,村镇银行牢固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四川50家村镇银行2016年底总资产690亿元,所有者权益72.6亿元,组织存款506亿元,信贷余额349.73亿元,信贷惠及了2.89万家庭,7840个体工商户和2800多户小微企业。90%的信贷投向了“三农”和小微客户,成为了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新生力量,成为县域普惠金融的助力者。
十年实践,“支农支小”成为了行业文化、各村镇银行安身立命的基石。不忘初心,持续前进,支农支小,十年立信。
支农惠农服务接地气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得抽离县域资金,这是监管禁忌,也是村镇银行支农惠农的保证。四川村镇银行冠名的“惠民”“富民”“惠农”“民富”“国民”,显现了草根性、时代性、导向性。
至2016年12月底止,村镇银行共对农户家庭、重点户、种养大户提供各类贷款近3000亿元,增强了支农惠农的信贷覆盖面,提升了农户的融资可得性,激活了县域银行同业的信贷竞争性,降低了“三农”的融资成本,遏制了相应资金的持续流出县域,增大了对县域经济的融资支持。据四川银监局统计,2013年省内46家村镇银行开创服务“三农”的产品650多个,绝大多数系信用、担保、联保等适宜“三农”及小微企业的产品。村镇银行的特色性、品牌性产品,丰富了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现互惠性与竞争力,极大地改善了“三农”金融消费需求格局。
“接地气”,是村镇银行的最大优势。近年来,村镇银行始终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制定“支农支小”发展战略,创新探索“支农支小”商业模式。
针对村镇银行出现的信贷弃小就大、脱农苗头,2013年底四川省在村镇银行开展了“两压两支”信贷结构调整活动,以确保村镇银行的小额分散信贷服务惠及更多的“三农”和小微客户。一年时间,授信的对象上升近45%,新增贷款客户23%,信贷分散性增强,普惠性提升,支农惠民成果明显。
坚持服务宗旨“支农支小”惠民生
村镇银行坚持“支农支小”,围绕本地化、特色化和分散化服务,发挥银行发起的民营化经营优势,确保业务服水土。
顺民心,网点持续向乡镇延伸,提升支农惠农的覆盖面。而手机银行入村组则又是一创新。2007年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试点时,即借用其发起银行的信用卡,划段制作村镇银行的联名卡以适应电子支付的需求。村镇银行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即探索电子银行、网络支付,运用互联网技术覆盖“三农”和小微型企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简易支付才能方便和亲近农户。2009年,双流县诚民村镇银行布放第一台简易支付机具设置在杨坪村,这揭开了简易金融支付机具在村组的布放,极大降低了农户的存取款金融服务。四川的村镇银行即在村组、社区布放简易金融支付机具超过2000台(套),便捷服务“三农”。
借民力,有序发挥联络员作用。村镇银行“支农支小”,需要“知农知小”,保障自身的服务、技术、手段能够传导至“三农”和小微企业。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之后,即借助民力,探索这种机制并坚持下来,发挥了联络员在村组、情况熟、信息多、能经纪、可推荐等服务的辅助作用,拉升了村镇银行的服务链条,扩张了村镇银行业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村镇银行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面。而搭建村镇银行为载体的金融、行政、协会、等协作平台,集金融服务、基层行政与党建、行业自律有机联系的载体,扎根村镇办银行,增强“支农支小”的有效性。
同时,顺应需求,村镇银行还拓展教育、医疗、消费信贷服务。拓展了新农合、各种业务代理惠各方。在亲农惠农之时,也努力降低服务成本,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并联动行业强化银行业服务。
支持小微企业 培育县域产业发展
村镇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丰富信贷途径,增加县域信贷竞争力,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村镇银行服务新兴的专业合作社、新设小微企业,适应重点专业户和农村多元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需求,创新适宜的产品与服务,以推进县域经济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力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郫县豆瓣抵押贷”、“茶农贷”、“土地流转贷”、“林权贷”等等,适应各个县域小微企业、产业链条的信贷,主要针对小微企业或专业合作而开展,也显示了村镇银行适应小微企业在县域的深化发展需求,推进“三农”发展转型。
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对扶贫专业合作社的软贷款发放,增强扶贫合作社的粘性与合作,提供匹配的信用、汇兑等基础服务,提升扶贫合作的有效性则体现了村镇银行助力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成功探索。
国开行在四川发起或参与发起的村镇银行,代理发起行在设置村镇银行的县域业务,村镇银行代理政策性银行在国定贫困县的业务,与发起银行以银团信贷模式支持县域的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产业化项目,将城市的资金引导到经济欠发达的县域,这推进了县域的经济发展的转型,避免了县域经济的持续“空心化”,也体现了村镇银行在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上的良好示范与探索。
拓展商圈服务,支持专业化、多层次经营。村镇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开展商圈、行业的多层次合作,遵循村镇银行的规则,开展与发起银行、县域银行同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兼职从事经纪与代理服务,将城市相对成熟的金融新业务,引导到县域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引导到县域的消费者。
“支农支小”尽显普惠金融
2020年,全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发展普惠金融,确保提供金融产品的“价格公平、安全便捷”。村镇银行在“支农支小”的具体实践中,遵循“普遍实惠、供需互利”的效益、流动、安全性原则,自主探索适宜的运营模式、业务策略、激励约束机制。自主优惠定价,确定优惠服务价格。自主构建适宜的决策、执行、监督与防范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寻求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可持续的创新服务、技术装备、产品组合,力求业务与服务供给。
村镇银行在发起银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分类监管政策、激励扶持的财税政策、行业自律服务、自主依法经营与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中,寻求合理且科学的定位,绝大多数村镇银行探索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与机制。部分村镇银行已经吸取了教训,寻求到了转型发展的路径、流程、方法、步骤、技术,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我们清楚有了“互联网+技术”,有了发起银行的并表管理与股东大会、董事会机制的科学决策机制,有了匹配的“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相适应的政策激励与约束机制,有了清晰的业务组合和绩效考核机制,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小微一定可持续,成为“支农支小”的新生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 文维虎 马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