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期间,四川省确定的新兴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路资本争先投资的对象。《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投资主体中,不乏上市川企的身影,如川化股份(000155)和通威股份(600438)。
通威股份80亿投向多晶硅
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与隆基股份签约,共同在乐山投资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80亿元。将分两期实施,一期2.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于2017年6月30日前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建成投产,投资约40亿元;二期项目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推进。本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多晶硅7万吨。
永祥股份拟与隆基股份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亿元。其中,永祥股份持股85%,隆基股份持股15%。项目具体地点为乐山市五通桥区。将由五通桥区政府提供工业用地1500亩,其中一期用地800亩(不包括生活小区用地),并预留后期发展用地。
通威股份表示,投资本项目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具有成本优势。电力成本占多晶硅生产成本的30%-40%,而四川水资源丰富,水电价格特别是高载能企业的水电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从而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
其二,具有市场优势。根据目前行情测算,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预计营业收入约90亿元/年,其中一期投产后,可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年。
其三,具有政策优势。乐山市有各方面承诺,将在天然气价格及设备投入方面给予扶持,积极争取天然气优惠价格。
其四,具有行业优势。通威股份在多晶硅领域具有技术研发、成本效率、综合管理、市场渠道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隆基股份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产品制造企业,目前已形成单晶硅片产能7.5GW,在建产能16GW,系重要的多晶硅材料需求客户,双方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可充分发挥双方在光伏新能源产业各环节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川化股份布局新能源电池
如果说通威股份80亿投向高纯多晶硅项目是锦上添花,那么,川化股份引入200亿元布局新能源电池项目,则可以称作雪中送炭,这是川化股份全线停产近3年后的第一次产业布局,被外界视为川化股份打响的“突围战”,有望“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此次签约仪式上,川化股份、成都市青白江区政府、四川能投、北京华鼎新动力股权投资基金会(以下简称“北京华鼎基金会”)等四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此举标志着总投资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北京华鼎(成都)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正式落户于川化股份。
按照川化股份的土地折价和北京华鼎基金会的出资,川化股份将持有该项目12%左右的股份;北京华鼎基金会将持有88%左右的股份。据悉,北京华鼎基金会的主要出资方是四川能投,其出资比例占该基金会的99%;另一出资方华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占1%。项目实际控制人为四川能投。
按照计划,一期项目投产后,年产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正极材料5000吨、先进动力电池20亿瓦时。“该项目对于川化股份来说至关重要。”有业内知情人士表示,川化股份虽然在2016年度实现非经营性盈利8亿元左右,但这是资产重组的结果,不是自身经营的结果。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化肥行业仍然处于严重供过于求状态,加上川化股份自身历史“包袱”沉重,因此,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被视为川化股份走出困境、恢复上市的关键。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