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经济总量为32680.5亿元,比2015年增长7.7%。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方面的“减法”做得如何?在补短板方面的“加法”又做得怎样?对此,四川省统计局数据给出了答案。
去产能:过剩行业都在降
在去产能方面,2016年1-11月,全省粗钢产能减少86万吨,煤产量减少221万吨。从投资看,铝冶炼业下降6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1.2%,水泥制造业下降9.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4%。“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因为库存过剩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 ”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去库存方面,2016年四川省商品房消化周期缩短到8.7个月,比上年缩短了3.7个月。
在去杠杆方面,2016年四川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下降5.6%。其中,2016年四川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8.26%,同比下降1.8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不仅使企业盈利上升,而且也有利于削减过剩产能。”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
在降成本方面,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已协调成都铁路局调整了达万、广巴等9条线路货物直通运价,最大降幅达每吨公里9.5分。
补短板:民生投资增长快
2016年,四川省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投资得到了加强,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教育行业投资增长19.8%,卫生业投资增长37.8%,补短板成效显现。
技改投资有所增加。2016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累计完成2975亿元,同比增长14.4%。在全省技术改造施工的6522个项目中,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为58.6%。
支持创新的力度继续加大。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同时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一方面,鼓励具备条件的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另一方面,允许军用技术成果有条件地流动和交易,使其转为民用项目。“补短板的最终落脚点在产业上。”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建议,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的经济新常态下,鼓励传统企业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先导型服务业转型。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