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正式开工建设。此前印发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纲要》显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周边298平方公里区域,将规划打造临空经济区;于2017年3月初获批的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范围以双流国际机场为中心,管理面积约100.4平方公里,2020年和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600亿元和800亿元以上。“一市两场”(“一市”即成都市,“两场”即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格局预示着四川发展临空经济不仅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正在一步步向前迈进。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破题”
《纲要》要求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周边298平方公里区域打造临空经济区,其中,成都片区面积199平方公里,资阳片区面积99平方公里。
到2020年,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配套的交通运输、口岸物流、商务服务等设施同步建成。到2030年,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打造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等产业集群,建成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成都片区重点建设区域位于天府国际机场西侧和北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65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与机场运营紧密相关的临空服务、航空物流、航空研发等业态。其中,临空服务业组团位于机场西南方向,将配套建设航空运输相关企业的生产生活服务保障系统,集聚国内外高端航空总部资源,积极发展航空运营、航空商务、特色金融、飞机租赁等。
航空物流组团位于机场货运区北侧,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鲜活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物流,积极培育航空快递、国际中转物流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完善形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航空研发制造组团位于机场西侧,将积极发展航空零配件制造、航空器总装、航空电子、航空新材料以及航空维修等产业,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航空制造及科技创新基地。
总投资101亿元的新机场航站楼全面建成后,将满足每年4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旅客吞吐量的需求。
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三圈层”
除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周边区域打造临空经济区外,以双流国际机场为中心,管理面积约100.4平方公里的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也于2017年3月初获批。示范区包括航空港功能区、临空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航空物流与口岸贸易功能区、临空综合服务功能区、生态防护功能区等五大功能分区。
目前,一个以双流机场为圆心,“三圈层”临空产业格局正在成都形成。第一圈层以航空物流、航空维修与航空制造为主;第二圈层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临空指向型企业园区和会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临空服务业;第三圈层则是以创意研发、高端服务、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支撑产业。
随着我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川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特别是适合于航空运输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地向成都聚集,为整个航空物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四川省对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实现目标分别为,2010年达600亿元以上;至2025年突破800亿元。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民航大学教授、临空经济研究所创始人曹允春建议,实施“空港+自贸区”发展战略。他说,光有口岸不行,还要有国际资源往来,而自贸区就起到了吸引国际资源的作用。“因为自贸区和临空经济区有着开放性这一共同的‘基因’。”就四川而言,四川已经获批设立自贸区,在发展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在内的外向型经济方面具备优势和条件;而“一市两场”的独特优势和条件为发展临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