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四川安全

首页 > 经济在线 > 四川经济

三川企科技创新项目过关

http://www.jrtzb.com.cn/ 】 【2017-07-24 09:28:14】 【来源:四川经济在线

  《金融投资报》记者近日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川内新三板挂牌公司九洲光电承担的“LED航空及轨道交通照明产品产业化开发”项目、长虹能源承担的“高性能碱锰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金象赛瑞承担的“60万吨复合肥产业化”项目,通过了四川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验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验收的项目将在政策方面获得支持,这些公司的“科技含量”有望获得提升,进而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空间有望扩大。

  九洲光电LED“照耀”航空及轨道

  此次获得四川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验收的“LED航空及轨道交通照明产品产业化开发”项目,是由九洲光电自主研发的。2016年公司在研项目共31项,其中2016年新立项14项,接转2015年项目17项。根据公司的科研计划,2016年年内应当验收结项25项,实际完成23项,完成率为92%。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虽然项目的科技创新现在才通过省级验收,但其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工程项目,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市政功能照明方面的“达州市城区路灯节能改造项目”,合同金额为8702.19万元;市政景观照明方面的“泸州城区景观照明项目”,合同金额为14156.77万元;轨道交通照明方面的“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昆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中车港铁车厢照明”等项目,合同总额逾3000万元;教育健康照明方面的“绵阳博雅学校LED健康照明改造灯具采购及安装项目”等。

  目前正在继续推进生产系统管理优化,以射灯、球泡灯,灯盘及附加智能控制的灯具为生产重点。

  科技创新增强了公司及其项目的“底气”。据悉,公司负责承建的“美丽绵阳城市亮化项目”(绵阳沿江夜景照明工程)荣获照明行业有奥斯卡之称的“中照照明奖”、城市照明建设一等奖和工程设计一等奖。公司在2016年成功取得了“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并获得了“中国LED照明企业国际竞争力10强”、“2015年中国LED照明灯饰行业100强”等荣誉称号。

  长虹能源“淘金”高性能碱锰电池

  长虹能源此次获得验收通过的“高性能碱锰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集碱性电池、锂电池应用等新能源电池产品的技术与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结晶。公司现有电芯生产线9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15条,可年产绿色、环保、高性能碱性电池10亿只左右。

  公司加大了在负极封口体结构标准化、在线隔离管向卷管工艺切换、涂碳设备等一系列技改力度,为持续推进自动化及后续自主研发高速生产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司于2016年3月30日在新三板成功挂牌,顺利完成了首轮定向增发以及对浙江飞狮项目的并购。这些都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本支持,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在公司得到了验证。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15.24%;实现净利润0.42亿元,同比增长44.53%;2016年末公司总资产6.77亿元,净资产4.02亿元,每股净资产5.60元,净资产收益率13.90%。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公司在2017年的经营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6.20亿元,实现净利润0.36亿元。为此,公司方面表示,将从5个方面发力,而摆在首位的便是加强技术管理及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智能时代到来之际,把产业拓展到智能电池领域,致力于移动电源、后备电源、储能电源,使公司成为电池产品制造商和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专业提供商。

  金象赛瑞发力复合肥产业化

  此次通过省级验收的“60万吨复合肥产业化”项目,是金象赛瑞公司交出的“答卷”。公司是复合肥和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的生产商,拥有27.5万吨/年三聚氰胺、195万吨/年硝基复合肥生产能力。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1.65亿元,实现净利润0.12亿元;2016年末公司总资产43.67亿元,净资产15.23亿元。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目前已拥有尿素、三聚氰胺、硝酸、硝铵、复合肥等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有效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55项,外观专利4项。公司参股设立的四川金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期10万吨/年车用尿素生产线建成投产,并与中石油成都润滑油厂签订了柴油尾气净化液代加工合同,拓宽了市场渠道。

  今年1月17日,公司在眉山市金象化工产业园区内,被授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获得四川省和眉山市给予的40万元资助。公司方面表示,将围绕高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工艺产业,制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加强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委托高校招收博士和落实合作导师,落实科研项目计划和资金配套,确保博士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当、干得好。”

  本报记者 杨成万

 
 
 
推荐阅读
 
虹华环保变废为宝掘金绿色发展
惠威科技竞争力凸显 募投项目将厚增业绩
远程视界健康四川医疗扶贫公益项目启动
嘎子哥唱川剧韵味足 奉献电影反派处女秀
 
· 遇见足球城上线在即 吴昕领衔鲜肉团
· 太平人寿优质理赔服务再获客户锦旗
· 百年人寿荆州志愿者走进养老院
· 太平人寿德阳中支开启客服节大幕
 
热门点击
  1. 成都国际时装周在成都正式盛大开幕
  2. 四川落实定向降准政策 小微企业融资难得
  3. 泸州老窖大降价 与茅台五粮液争市场
  4. 今年上半年成都经济稳中有升
  5. 天原集团上半年亏损近四千万
  6. 硅宝科技荣获首届工业企业履责五星
  7. 东亚银行公益基金在川开展乡村教师培训
  8. 民营银行首发阵容出炉 四川四民企欲破冰
  9. 四川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取得新成效
  10. 四川审计报告出炉 三公经费明显下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金融投资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02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