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滑的当前,曾经的“星星之火”——部分区域银行却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更名、扩张、谋上市,三部曲可谓风生水起。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区域银行最具吸引力的,则是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慷慨”。
事实上,在与国有大行的同台竞技中,区域银行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名列前茅甚至遥遥领先。那么,哪些区域银行在理财能力方面表现更优,且收益能力更佳?也成为投资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理财能力地域分布平衡
区域银行,即除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外的其它具备理财业务开展资质的银行。来自普益标准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存续数量为19965款,增加688款,环比增长3.57%,存续规模为4.37万亿元,环比增长0.46%,占比存续规模总量为15.58%,环比上升0.66个百分点;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农信社、农合行)的产品存续数量则为15942款,增加2371款,环比增长17.47%,存续规模为1.41万亿元,环比下降6.62%,占存续规模总量的5.03%,环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从认购对象来看,二季度,城商银行存续个人理财产品16588款,存续规模估量为2.91万亿元,在城商银行存续规模总量中占比约为66.52%;存续机构理财产品2303款,存续规模估量为0.71万亿元,占比约为16.15%;存续同业理财产品1074款,存续规模估量为0.76万亿元,占比约为17.33%。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农信社、农合行)存续个人理财产品13313款,存续规模估量为0.85万亿,在农村金融机构存续规模总量中占比约为60.1%;存续机构理财产品1362款,存续规模估量为0.16万亿,占比约为11.58%;存续同业理财产品1267款,存续规模估量为0.4万亿,占比约为28.32%。“第二季度区域银行理财能力在地域分布上愈发平衡,其中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区域银行整体理财能力持续上升,分别位居前三,其中浙江、江苏并列第三;除此之外,如海南等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的省份,也有银行迅速崛起进入区域银行理财能力评价前100强。除青海省外,各区域均有银行进入前100强。”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认为,这也侧面反映出在监管收严的大前提下,各区域均有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稳中求进。
四川区域银行龙争虎斗
据《普益标准·区域银行理财能力分省份排名报告(2017年2季度)》,二季度广东与山东进入区域银行百强数量最多,分别为10家及9家;而四川省区域银行百强数量则为4家,在全国排名第九。
与此同时,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二季度四川省共有18家区域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6位;同时区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总额为769.67亿元,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12位,在全国区域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中占比2.05%;而四川省区域银行预期收益型个人理财产品平均收益能力得分则为16.61,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14位,等于全国各省份平均收益能力得分中位数16.61。
具体来看,74.34的综合得分,令四川天府银行位居四川省区域银行综合理财能力第一名,各单项排名结果显示,该行在四川省区域银行收益能力、信息披露规范性方面得分排名同样居首,分别为19.91分与11.01分。
不过,四川天府银行的此次夺魁并不轻松。事实上,紧随其后的长城华西银行综合得分亦达73.48分,仅相差不到1分。从各项分类指标得分来看,长城华西银行同样取得两个头名——发行能力与理财产品丰富性,得分分别为17.18分、8.18分。《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季两行得分差距最大的为信息披露规范性,如长城华西银行在此领域更加完善,未来两行在理财能力方面的竞逐或将愈加激烈。
此外,二季度四川区域银行理财能力排名的榜眼则由成都银行夺得,其发行能力、收益能力、风险控制、理财产品丰富性、信息披露规范性得分分别为16.93分、17.11分、14.32分、6.62分、10.43分,总体分布较为均匀,这也令其获得了69.37的综合得分。
对于成都银行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则是斩获67.49分的乐山市商业银行,作为四川省风险控制能力首名的该行,未来也存在新的可能性。“二季度,在经济形式整体向好的基础上,整治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了监管层2017年全年的工作重心。虽然趋严的监管政策有利于银行理财长期健康的发展,但短期冲击却在所难免。”在魏骥遥看来,一方面是零售端的增长幅度在短期内较难弥补同业端的下滑,因此银行理财整体规模呈现出萎缩态势;另一方面零售理财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拓展销售渠道吸引投资者也成为大多数银行,尤其是区域银行关注的核心问题。
魏骥遥认为,面对产品同质化程度偏高且竞争激烈的银行理财市场,合作共赢将可能成为未来区域银行发展的新方向。如之前省级城商行联盟便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有效解决了投资集中度、优质项目匮乏等一系列难题,同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区域银行的经营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部分中小银行的发展过于激进,对银行理财实施分级管理或能更好引导中小银行理财业务长期、健康、稳健的发展。”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