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四川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四川省上市(挂牌)公司数量、直接融资规模均在中西部排名第一;各类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总资产、社会融资余额、存贷款余额和保费收入均居中西部首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资本市场:三大板块齐头并进
截至2017年8月底,四川省拥有上市公司13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3家,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七,在中西部排名第一;在新三板(即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四川企业逾320家,居西部地区首位;在四板即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公司超过1000家。
四川中小微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融资规模逐年上升。2014年394亿元,2015年782亿元,2016年972亿元,年均增长73.35%;二是融资形式多种多样。一方面,通过首发上市实现融资,2016年以来,新易盛、千禾味业、帝王洁具、中科信息、爱乐达等多家公司首发上市,实现首发融资超30亿元;另一方面,并购重组日趋活跃,2016年,四川省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39单,交易金额352亿元。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快速扩容,四川省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快速增加。2014年挂牌公司仅31家,到2015年末增加到137家,2016年末继续增加到292家,目前的挂牌家数突破320家,,提前实现了“5年内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达到200家”的目标。
四川省新三板挂牌公司涉及行业众多,其中,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公司最多。新三板公司融得发展资金后,市值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17年7月31日,市值在10亿元以上公司达12家。同时,目前四川省有24家挂牌公司进入了新三板创新层,为转板至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创造了条件。
作为四川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组成部分之一的成都 (川藏)股权交易中心,已于今年6月12日更名为“天府 (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并在德阳、绵阳、成都高新区建设三个分中心。同时,科技金融板、一带一路板、军民融合板和双创企业板四大特色板块也开板亮相。此举标志着四川区域性股权市场进入了改革2.0版发展阶段。
金融市场:
全面助力实体经济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四川金融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中西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统计显示,2016年末,四川金融业总资产、社会融资余额、存贷款余额和保费收入均居中西部第一;2016年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599.45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加值总量排名全国第七,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0%;2017年上半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49.1亿元,同比增长8.2%,占GDP的7.1%。
过去5年来,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国家重大部署,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推进四川经济稳步增长,为四川“十三五”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四川银行业2016年实现利润721亿元。
这样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16年,全省全行业涉农贷款1.53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万亿元。对88个贫困县一年新增贷款625亿元,并实施了利率优惠。支持居民按揭贷款7749亿元。提供基础设施信贷余额3945亿元,对重点项目发放贷款3151亿元,对新“双五”和“双七”产业贷款7629亿元,涉及环保与绿色信贷2585亿元,发放贸易信贷996亿元。支持“双创”企业35424户,贷款543亿元。
在对四川省重大专项支持方面,四川银行业对天府新区、绵阳科学城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对700个全省重点项目、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予以精准支持。
与此同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四川全省证券、期货、基金、保险机构数量,均居中西部第一位,四川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金融机构林立之地,就是资金涌动之地。截至2016年末,四川省社会融资规模近 6万亿元,较年初新增6651.46亿元,增量规模全国排名第八;存款余额6.69万亿元,贷款余额4.35万亿元,均排名全国第七。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