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高能耗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动力成本占比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盈利水平。不过,这样的现象在川企中有望得到改变。《金融投资报》记者近日获悉,四川省经信委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电能替代工作,对丰水期电量来源全水电直购,创新使用枯水期购入省外电量,以大幅降低用电成本。据记者粗略统计,大约有25家上市川企能够分享直购电优惠,从而有望降低用电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攀钢钒钛“红包”最大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电能替代步伐,在精准扶持直购电交易方面,将对省内钢铁、电解铝、电子信息等行业骨干优势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加速淘汰以上行业中的过剩和落后产能。
在钢铁行业,攀钢钒钛(000629)获得的直购电“红包”最大。公司主要业务为钒钛产品生产与销售、钒钛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及电,主要产品包括钒制品(五氧化二钒、中钒铁、高钒铁、钒氮合金等)、钛制品(钛白粉、高钛渣等)等,属于典型的高能耗企业。
在四川电力交易中心首次独立组织的省内市场年度交易活动中,交易首单就是攀钢钒钛提出的17.2亿千瓦时自备电厂替代电量需求,交易电价为0.20元/千瓦时电价。“如果按此价格成交,购电成本为3.48亿元,节约的成本不可小视。”有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平均按0.064-0.10元/千瓦时优惠,仅此一单就将节约成本1.1-1.72亿元。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资产结构得以优化,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4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属于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的东方电气 (600875),主要产品包括清洁高效的100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00万千瓦等级水轮发电机组、100万千瓦-175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设备、兆瓦级风电设备及大型环保设备等。虽然为用户提供清洁高效的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气电等大型发电成套设备,以及工程承包及服务等,但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直购电对其产生的利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今年上半年, 通 威 股 份(600438)旗下的永祥多晶硅公司,其产能已达2万吨/年,居全国前列。多晶硅单吨生产成本同比下降5.2%,降至5.7万元/吨以下。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与直购电价格下降,从而使其生产成本下降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随着永祥二期2.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的正式投产,受益程度还将更高。
成德绵是受益重点地区
直购电针对的是工业企业用电,而从四川省的工业布局看,主要在成都、绵阳和德阳地区,因此,直购电的主要去向也将在上述地区。《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地区的上市公司中,除了东方电气、通威股份外,*ST川化 (000155)、 正 源 股 份(600321)、高新发展 (000628)、康弘药业 (002773)、科伦药业(002422)、天翔环境 (300362)、宏达股份 (600331)、升达林业(002259)、四川长虹 (600839)、四川九洲 (000801)、四川美丰(000731)、金路集团 (000510)、东材科技 (601208)、利尔化学(002258)等上市公司也纳入了2017年四川省直购电企业。
实施直购电模式对于这些地区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具体影响,记者不得而知,但从宏观层面来看,还是相当可观的。2016年,成都有149家企业签订了直购电合同,交易电量达90亿千瓦时,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5.8亿元;2017年成都共有257家企业纳入直购电交易。
为充分利用在丰水期四川水电的富余电量,在进一步放宽成都直购电交易、富余电能政策范围方面,目前省上的政策是:大工业用户年用电量达到600万千瓦时、新兴产业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的企业,允许纳入直购电交易范围,增量即享受富余电量政策。2016年,成都企业享受的富余电量约为2.5亿千瓦时,按增量电价降低0.3元/千瓦时测算,降低电费7500万元;70家企业享受了富余电量政策,降低用电成本3413万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8月,省经信委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成阿德阿工业园区开展售电公司参与直购电市场试点的通知》,在成阿、德阿飞地园区率先启动实施售电公司参与直购电市场试点。全省第一批注册的21家售电公司均可平等参与,对两个“飞地园区”内新增的111户工业企业进行售电。
与年度直购电方案相比,将“飞地园区”售电改革试点在用户参与范围、发电侧交易电量作为计划外电量、交易价格不受限制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充分体现了电力市场化元素,以小规模电量起步试点积累经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为稳步推进全省范围售电公司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奠定基础。截止9月30日,经直购电用户、售电公司自主双向选择,共有8家售电公司代理26家用户参加市场交易。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