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5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的主论坛,中欧“一带一路”新经济发展主题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欧政界、学界和新经济产业领域的专家们围绕“一带一路”新机遇、新经济发展新动能等热门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不乏精彩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陈新说,近年来中欧关系走上了全方位发展快车道,“一带一路”建设更是为中欧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东风。成都很早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打开了蓉欧经贸合作的新通道,成为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进而辐射欧洲的重要交通走廊。未来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创造发展机遇,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成都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涛认为,“一带一路”体现新全球化中的经济链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这些虚拟链条较之过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黏性和融合度,也为新业态、新经济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经济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将成为跨国界发展的主力军。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主任代伊伶表示,“中国-欧洲中心”是中国首个对欧合作综合服务平台,也是中国西部对外交往、对欧全面合作的全新平台。未来,这里将设立省市共建的“一带一路”经济联络基地,并作为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简称“欧洽会”)的永久会址。
意大利西西里大区工业部部长亚历山大·费拉拉认为,当下新经济对全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提供和支持循环经济,唤醒大众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相信“循环”增量将成为衡量人类新发展的标准,同时也将为世界各国的福祉和就业增长提供机会,希望在座嘉宾一起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瑞典林雪平大学教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主席安东尼·特纳表示,生物传感器在全球拥有1万亿欧元的医疗机会,该技术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但投资回报很大,中欧在这一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最近北欧刚成立了一个新的生物传感器中心,有兴趣的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可以和他共同探讨多方合作的空间。”
(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