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于12月26日至27日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经济和金融形势,部署了全省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8年的经济工作和金融工作。明年四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在哪儿?如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怎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对外经济发展?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势在必行
“与往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比较,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与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合并进行,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说,2018年将成为四川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元年”。
王小琪解读说,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是四川的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先导性服务业。同时,要以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三农”以及与脱贫攻坚相关的产业及其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中小微企业成千上万,仅仅依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刚刚在天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四川省简阳市川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老总郑江臣表示,公司希望在股交中心融得发展资金。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有什么样的作为?王小琪给出的答案是,一方面,政府应该由财政出资设立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对支持小微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考核办法,适当提高其放贷不良率的容忍度,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转型升级
会议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对此,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邓玲表示,目前四川省在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同时还需要补短板,实施传统产业转型,现代产业升级。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堪称典型,公司曾经出现巨额亏损而被暂停上市,由四川省能投集团重组后转型为新能源研发、制造企业后,最近已恢复上市。
在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看来,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深层次矛盾还需要继续下功夫解决,要果断地放弃市场前景暗淡的项目,要立足长远、科学分析和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转型升级项目。
盛毅同时建议,政府需要正确处理“转型升级”与“稳中求进”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素投入”与“创新投入”的关系,鼓励企业业绩增长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向创新投入转变;要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政策取向;同时可由财政出资设立转型升级专项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拉动进出口
进一步提升开放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这是会议提出的2018年四川经济工作的又一重点。
1-11月四川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7.7%的进出口增速。究其原因,除了世界经济回暖,对四川商品需求增强外,也与四川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有关。
对于发展中的四川来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至关重要,使四川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以前港口海运的40多天缩短到11―14天,大幅提升了四川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来自第一线的外向型企业的感受也许更实在。成都航空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目前公司与多家外贸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外销占比过半的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2018年公司出口有望“更上一层楼”。“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招商引资,将境外资本引进来,但今后这样的资本单向流动格局将变为双向流动。”一位长期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人士表示,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相信在2018年,四川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企业家数有望突破100家。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