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从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传出的消息令人振奋:刚刚过去的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以下简称“成都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1.92万家,其中外资企业211家,注册资本2950亿元,居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前列。
制度创新:吸引1.92万家企业落户成都区域
对于成都自贸区新增1.92万家企业,有业内人士认为,“其数量超出预料,如此众多的企业愿意在此“落户”,其原因就在于,制度创新能给这些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2017年4月1日,随着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挂牌运行,成都海关制定了《成都海关支持和促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实施办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自主创新改革,覆盖推进贸易便利化、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完善口岸开放功能、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支持建设四川特色名片五大方面。
2017年,成都自贸区全面启动了总体方案中的155项改革任务,重点推进了84项任务133个试验项目,形成“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等138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等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9个案例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
对于进入自贸区的企业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境内关外”和“境外关内”政策带来的“福利”了。对此,有业内人士解释说,“境内关外”,即凡是从自贸区内销售出去的货物就视同出口,可以享受减免出口关税的优惠政策;“境外关内”,即凡是进入自贸区内的货物就视同进口,可以享受减免进口关税的优惠政策。
区内企业同样看中时间成本,目前成都区域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较2016年压缩比例分别达48%和44%。
在深化改革方面,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综保区”)严格落实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向国际标准看齐。
进出口额:成都高新综保区占全省半壁江山
成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省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605.9亿元,位列西部地区第一,同比增长41.2%,增速创“入世”以来新高。其中,出口值2538.5亿元,增长37.4%;进口值2067.4亿元,增长46.2%;进出口总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这样一组漂亮数据背后,四川自贸区特别是其中的成都自贸区作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41.8亿元,同比增长45.4%,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在成都自贸区内的成都高新综保区更是功不可没。2017年,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迈上2000亿台阶,实现进出口总额2381亿元(不含双流园区),同比增长51%,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2%,拉动全省外贸增长19.4个百分点。“取得如此亮丽的成绩,虽然有受益于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部需求有所回暖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进口值快速增长的原因,但四川自贸区的设立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四川自贸区的设立促进了四川产业的转型升级,让更多更好的“四川造”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同时让更多更好的境外产品进入四川,促进消费升级换代。还可以使更多的四川企业在境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和从事离岸服务外包项目。
成都海关预计,2018年四川外贸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保持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中西部前列的优势。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