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举行,会议提出,到2020年,成都基本建成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到2022年,成都要建成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经济证券化率达到200%;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西部创投融资中心、西部重要的金融结算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对于成都市每一个有担当的金融人来说,新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三年建成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据了解,大会公布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 (征求意见稿)》,并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将在金融领域推出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成都要主动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发展重要思想上来,落实好省委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科学研判精准把握当前形势任务,发挥好首位城市的金融辐射带动作用。当前,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转型发展内在动能更加强劲,金融外溢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为此,会议提出,成都要构建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率先在“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六大领域实现突破,着力打造几项全国“单打冠军”。
以消费金融为例,成都将加大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通用航空租赁,金融保险公司,互助保险组织等专业机构的设立,满足高端消费金融需求,要促进消费信贷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网络小贷等机构打造线上消费应用场景,要提高消费金融便捷度,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大做强,拓展非现金金融支付领域,探索天府通卡、IC卡等移动金融技术和业务创新,构建便捷丰富的生活圈。
事实上,从“西南金融中心”到“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定位的变化中,成都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实力基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实现金融增加值1604.3亿元,占GDP总值11.6%,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人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在会上也表示,从金融指数评价、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规模以及金融创新和开放等多方面均可以看出,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
十大重点工程力促目标实现
为保障这一目标的稳步实现,成都进一步确定了必须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全面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增强金融集聚辐射能力,以此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要求,并明确了“重点行动”,部署了十大工程。包括金融组织招引培育工程、金融载体优化建设工程、实体经济证券化提升工程、金融科技创新工程、科技金融示范工程、消费金融突破工程、绿色金融发展工程、普惠金融推广工程、金融国际化促进工程和金融法治化建设工程。每个重点工程的具体目标、详细的推进措施都分别予以细化并落实到具体机构、载体、公司等责任人。
比如,在金融组织招引培育方面,成都市力争到2022年引进5-10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法人金融机构,构建起种类齐全、实力强大的现代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全国知名品牌金融机构的“成都方阵”;建设金融载体优化方面,要围绕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区位特征及空间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三期工程。2020年,实现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机构批量入驻,2022年构建起产业特征鲜明、布局合理的“1+5+N”金融产业集聚体系;在提升实体经济证券化上,力争在2022年底,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30家,新三板挂牌580家,四板市场挂牌1800家,打造千亿市值上市公司2-3家。
周晓强透露,作为政府金融机构,人行成都分行将从加大改革创新试点力度、促进金融市场和交易规模的扩大、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西部金融中心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注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严格风险防控,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支持和参与成都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工作。
新时代,新机遇。每一轮新经济的崛起都会催生新的金融产业机遇,如今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也势必将迎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成都也将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征途中,更好地服务全川、服务西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庆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