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中国 (四川)自贸区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作以来,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个片区的四川自贸区,叠加空港、铁路、水运三条贸易通道优势,积极探索内陆省份对外开放之路。在一周年之际,自贸区晒出了 “周岁成绩单”,探索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四川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3月31日召开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公布了自贸区挂牌运营一周年成果。
据介绍,2017年,四川自贸区新设企业2.2万家、注册资本31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家、占全省总数的1/3强;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在的成都、泸州两市2017年进出口增长49.1%。目前,累计新增企业3.4万家、注册资本突破40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以上;成都、泸州两市今年1-2月进出口增长25.5%。
刘欣说,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实现奠基性高位开局,不仅拉动了开放型经济增长,而且推动了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务服务、法治环境等创新发展,带来强大的学习效应、开放效应和竞争效应。
159项任务全面启动
一年来,中央赋予四川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启动,形成200余个实践案例,21项典型经验上报国务院联席会议办公室,率先在全省复制推广。
四川自贸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贸区始终扭住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一单制”、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中欧班列集拼集运等创新制度企业取得了很高的获得感。
在制度创新“放管服”方面,首批33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各片区,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川南临港片区组建行政审批局,审批效率提高80%。青白江片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压缩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近140天。成都区域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高新区块成立环境保护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率先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川南临港片区法庭正式挂牌。
与多省市加强合作
为坚持把投资贸易便利化作为制度创新的重点,四川自贸区对99%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90%以上。2017年,成都关区进口、出口平均通关时间7个小时、0.6个小时,较上年分别压缩53.5%和49.6%。
与此同时,泸州港、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自贸区整合发挥“临空、临铁、临江”功能优势,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开展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建立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与广东等17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与昆明、六盘水共建无水港。
数据显示,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已达106条,2017年跨境旅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1012列,进出口货值增长3.6倍;泸州港开通直达日韩、台湾、香港近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5万标箱。
■实习记者 黄彦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