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一年,成绩斐然。作为中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四川自贸区无疑用成绩展示了其特有的竞争力。然而,试验改革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服务企业的路上,任重道远。站在一周年的关口上,四川自贸区未来还有那些路要走?《金融投资报》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外向型经济支撑有待提升
“从第三批自贸区的整体发展来看,四川自贸区还是走在前列的。”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四川位于内陆地区,相较于我国早期自贸试验区而言,无论从外向型经济支撑、经济规模还是市场经济整体开放程度而言都相对滞后,但是与同批次自贸区相对比,四川自贸区挂牌一周年取得的成绩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王小刚说,正是由于四川先天的外向型经济支撑较为薄弱,因此设立自贸试验区的意义就更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四川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内陆特色,利用蓉欧班列及中西部国际空港等优势,引领四川经济走向更加开放的新时代。”
海陆空联程联运 打造本土特色
据了解,各自贸区挂牌运营后,各具特色,各有侧重,释放了市场活力,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四川自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四川因地制宜,凭借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地域特点,充分发挥海、陆、空联港联运区位优势,打造了立体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以蓉欧铁路为例,在全国率先探索了‘集拼集运’新模式,2017年成都开行国际班列1012列,货值46.94亿美元。”据成都市副市长刘筱柳介绍,蓉欧班列年开行数量居全国第一,已成为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最广、开行线路最多、频率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泸州市市长刘强表示,川南临港片区,承担着“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试验任务。2017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9.3亿元、增长5.8倍,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5亿元、增长24%。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
五大战略布局 立体全面开放
据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刘欣介绍,未来四川自贸区将实施五大战略,突出内陆特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闯出一条内陆自贸试验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新路。
一是高位推动“全面开发开放引领性工程”,四川自贸区将召开全省性引领性工程建设现场会,制定出台推进引领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努力走在西部内陆全面开发开放最前列。
二是加快构建“五大制度创新体系”,在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监管服务、金融开放创新、区域协同开放等5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对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具有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事项成立专项工作推进组。
三是深入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南向开放,深化西向开放,打造国家西向南向开放的战略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打造国际立体开放经济走廊,推进中欧陆空联运基地和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活动,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四是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开放格局,在省内推进“3区+N园”协同改革,探索建设一批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在省外依托跨区域重大平台,建设一批协同开放示范区。
五是建立完善统计监测、新型智库、全媒体中心、法治服务机构、督导考核信息化“五大支撑性平台”,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制订《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强化自贸试验区运行保障。
实习记者 黄彦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