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川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电商产业优势,发展起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青川竹荪、七佛贡茶、白龙湖银鱼、青竹江娃娃鱼、唐家河蜂蜜等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青川县农业产业化呈全面开花之势,百姓的日子也更有了“有奔头”。
转变传统种植模式 发展特色产品
青川境内物产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99%,有银杏、珙桐等野生植物190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动物440余种,盛产黑木耳、香菇、竹荪等山珍和茶叶、核桃、油橄榄等有机食品及天麻、乌药、青贝等名贵中药材。《金融投资报》记者在青川县板桥乡的木耳基地内见到,成片的椴木桩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地排布着,一些桩上的孔隙已经“张开耳朵”。根据园区内“板桥向上马坊村扶贫基地”展板显示,仅A2区块,就有18亩9万棒之多,全园数个区块显得气势尤为恢宏。
海伶山珍的赵经理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除了木耳,蜂蜜、羊肚菌等众多当地特色农产品都是各大电商企业销售的热门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青川黑木耳生产基地3400多亩、七佛贡茶27.3万亩,生态农业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宝库’。”青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当前正值春耕时节,青川正积极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春季行动,计划全年完成营造林25000亩,同时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黑木耳、香菇、竹荪、羊肚菌等生态农业。
依托市场需求 延长农业产业链
除了种植,青川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木鱼食品加工园和孔溪电商产业园,将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即食品、调味品、饮料、养生汤料包等系列产品,让农民在加工产业链上获得更多收益。“震后这几年,青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上述负责人向《金融投资报》记者介绍到。以生态农业为例,青川县在农业景观化方面“下足了功夫”,依托生态优势,用景观理念发展产业,将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小庭园打造成风光秀美的“锦绣田园”和瓜果飘香的“花香农居”,实现“田园变公园”。
“我们建成了仙雾茶海农旅融合示范点,白龙湖·幸福岛、初心
青川双创空间外景
谷·田缘张家、大坝·凌霄花谷农旅融合等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及9个生态观光园、文化传承园、采摘体验园项目。同时,坚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药则药的生态农业发展原则,重点抓好三线两片的名优茶叶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7.3万亩,总产值达11.98亿元,实现了茶叶产业“险避安民”的生态功能;示范推广食用菌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建成了20个食用菌“清洁菌园”。
在生态效益化方面,青川立足林业资源大县实际,将漫山苍翠变成“绿色银行”。“近几年来,全县发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600多万元,发放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460多万元,690多名护林员获得了劳务补助。”上述负责人说。
迎来高铁时代 走质量兴农之路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开通,青川实现千年夙愿,迎来高铁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川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未来,在产业发展上,青川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做优做强青川生态产业,提升青川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建成国家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生态农业科研试验基地。
在生态宜居上,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省宜居城市、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乡风文明上,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红军精神和青川两幅标语精神,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与此同时,加强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继续缩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版稿件采写 记者 廖小涛 姚彦如 摄影记者 李里实习记者 黄彦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