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雨后空气更显清新宜人。几名游客走进朱亮的果园,他指着几颗樱桃树和桑葚树,大声武气地招呼:“吃吃吃,不要钱,随便吃,吃完!”游客们一边笑着,一边便扯着树丫,直接摘下刚熟的樱桃桑葚吃起来。
朱亮的果园里,除了樱桃桑葚,还有李子桃子枇杷和葡萄等水果。他现在是汶川县乐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当地致富带头人,还是汶川“最大樱桃树”的主人,当地人就直接喊他“樱桃树王”。儿子大学毕业后,回乡当他的总经理,负责“跑腿做事情”。10年前那场特大地震带给当地满目疮痍,而今已是绿意浓浓。说起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他感慨不已:“我儿子总结的,春风已度雁门乡,今非昔比芤山村!”
能人带头 互助合作
48岁的朱亮是土生土长的汶川人,祖辈以种植、养殖为主。他家有一颗樱桃树,树干胸径7米多,树冠直径13米,被评为“樱桃树王”。他笑说,“樱桃树王”就是我,很出名的。
朱亮说,在十年前的特大地震中他有幸逃过一劫。作为当地的能人,劫后余生的他没有忘记脱贫致富的“初心”。但他意识到,单打独斗很难,必须走互助合作之路。于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结合灾后重建和产业扶贫,2008年7月,他牵头组建了汶川县乐亮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员是雁门乡芤山村的148户农户。朱亮说,合作社的宗旨就是“互助合作”,比如在水果成熟集中采摘时,大家以“换工”的方式进行,“今天大家帮我摘,明天又帮另外一家摘”。合作社统一邀请专家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统一以“岷江牌”对外进行农产品包装销售。
如今,村里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再外出打工,在家从事种植、养殖和旅游业,家庭年收入平均超过10万元,最高的接近40万元,收入大幅提高。
农旅结合 探索转型
在合作社的会议室兼办公室里,挂着各种牌匾、证书。“汶川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四川省生态有机种植示范单位”等很是显眼,最新的一块是今年3月由中国质量监督协会颁发的“诚信生态种养殖企业”。
朱亮介绍,虽然在合作社的名称中没有“养殖业”,但市场在变化,只靠种植业已经不够了,合作社需要探索转型发展。现在搞了个“汶川县雁门开心牧场”,养了100头牦牛,计划今后增加到300-400头,做汶川最大的牦牛养殖场。为此,合作社与芤山村和紧邻的布瓦村签了30年土地租赁合同,面积6000亩,用于扩大生产,转型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产业。“这是合作社新的最大财富,有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才能保证生态养殖牦牛的青草供应。”当地政府也很支持,对牛圈给予了补贴。“牧场还喂养了能长到200斤以上的熊猫猪,每斤能卖到40元左右。”朱亮说,他们以牛粪、猪粪为肥料,种植青草,以青草作为牛和猪的饲料,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前景很好 只欠资金
朱亮所称的牧场,就在布瓦寨后山。布瓦,意为“住在云彩上的人们”,布瓦寨后山被称为“汶川的牛背山”。朱亮如数家珍地说,看日出,有云海,有雪山,每天早晨百鸟齐鸣,数百亩杜鹃花开放时一片红色花海。合作社计划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特色人文民俗,走农旅结合之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同时准备推出露营项目,满足不同层面的旅游需求。“从传统种植业向农旅结合的转型升级,是比较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和值得的。”朱亮说,大家的收入需要上一个台阶,农旅结合就会带动包括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旅游产品加工制造业等综合发展。
谈到发展瓶颈时,朱亮面露难色。他说,现在就差一股“东风”,就是资金投入。来的客人多了,但接待方面跟不上。去年夏天,有一天来了二百多位游客,买了合作社上千斤甜樱桃、上千斤腊肉,他们想住一夜,但合作社只有几个房间10来个铺位,根本没有办法。“钱就在眼前,看得到挣不到,心慌啊!”
目前,汶川县农信社给合作社提供贷款360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但要做好,资金还差得很远。“我们希望引进有眼光的投资商。我是不是太心急了?”朱亮说得很直接,“《金融投资报》的读者都肯定有钱,欢迎来投资,欢迎来旅游。”朱亮把这句话说了两遍,然后哈哈哈自己笑了。
“草坡乡”:花海边重生
《金融投资报》记者从成都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汶川县原草坡乡居民新的集中安置点——水磨镇郭家坝村吉祥社区。十年前一场地震,这里山河破碎;十年后,他们涅槃重生,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吉祥社区的建筑颇具西羌民居风格,整洁的小区,百花盛开的周边环境,使人恍然来到了欧洲风情小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鉴于受灾严重的草坡乡已不再适宜居住,1210户农户4000多人整体搬迁到山下集中安置。撤销草坡乡建制,将原草坡乡生产区域并入绵虒镇。
吉祥社区离水磨古镇不远,为了利用好当地环境资源并解决新搬入居民的收入问题,在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汶川县仁吉喜目景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打造的仁吉喜目谷旅游项目,与吉祥社区有机结合、无缝链接。
穿过吉祥社区走过一座小桥,就进入仁吉喜目谷。这个处于水磨镇啣凤岩与大槽头两村的“花海”,大约30万平方米,结合山涧游览特色,自然景观与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花卉景观相辅相成。经过几年建设,2017年仁吉喜目谷景区接待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
不仅如此,原草坡乡部分农户以土地入股,入股农户还可以在公司上班,既当股东,又当员工。公司在岗位安排上本着“各尽所能”的原则,农户可以从事保安、保洁、园林护理等工作,实现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如果公司经营得好,到了年终,还可以分红。
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忙碌的花草种植、护理季节,需要更多的劳力,公司就首先考虑这里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让他们多挣钱,不仅脱贫更要致富。一位正在修剪花木的张姓男子说:“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又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我们就没有必要到远处打工了嘛。”
除了入股公司或在公司上班的人,其他农户在“精准脱贫攻坚”的路上同样不能掉队。原草坡乡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还有苹果、花椒、核桃等。在新的产业发展上,政府引导瞄准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甜樱桃、青(红)脆李等,并在果林下种植中药材,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汶川县旅游局有关人士称,原草坡乡生态环境良好,是大熊猫栖身之地,因此对旅游资源是保护性开发和控制性开发。“特别是地震后,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不搞大开发,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靠山吃山,我们更要加倍爱惜。”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发力
10年前的特大地震,不仅摧毁了我们可爱的家园,也撕裂了我们的产业。而重灾区很多都属于贫困地区,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脱贫的难度。面对灾后百废待兴的产业,是恢复高污染、高能耗、破坏环境的产业,还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汶川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精准脱贫重在“精准”!
汶川有丰富的藏羌文化,类似萝卜寨这样独特的人文美景深受游客青睐。2017年,汶川县共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7亿元。
汶川县城“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的大幅宣传语引人注目。事实上,汶川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0天,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康养名副其实。每年夏天,游客涌入汶川境内以烟雨三江、丹青水磨、福地漩口等为目的地的避暑旅游,使汶川成为全省年度最具特色康养旅游休闲目的地之一。
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型或者复合型产业,能够带动的产业很多。游客来了,要吃饭睡觉,要娱乐购物,这就给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纪念品、特色农产品等带来了发展机会。汶川正是“精准”地抓住这一点做文章,把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调查显示,汶川在灾后重建的十年里,脱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17年底,其贫困发生率降至0.65%,与2011年时相比,降幅高达22%。
“户户入·入户户”和紧盯短板则是另外的“精准”。2017年,汶川1200余名帮扶干部,对全县19000余户农户全覆盖开展工作,打通了脱贫攻坚工作“最后一公里”。紧扣“三农”综合提升和农民持续增收,突出基础设施扶贫、新村建设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2018年春节后,汶川县再发力,展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今年计划退出10个贫困村、减贫134户403人,目标任务已经细化到乡镇村组,全覆盖工作格局下,明确了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
位于水磨镇的彭家沟农庄是当地几家农户合伙开办的,依山而建顺山而居,旺季时需要提前预订。老板说,旅游业是直接收入,还带动了自家大樱桃、李子等农产品的销售,“现在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样良性的长久发展效果,办几个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是不得行的。”
对话
汶川县原草坡乡居民谢杨:
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未来也有自己的“小目标”
5月9日上午,细雨绵绵。在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村吉祥社区,站在《金融投资报》记者面前的90后谢杨,文静中透出一些腼腆。她是安居于此的原草坡乡居民,现在又是汶川县仁吉喜目谷旅游公司的一名员工,仁吉喜目谷旅游项目与她的家隔河相望。
记者:灾后重建10年,你们家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谢杨:地震的时候,我才13岁,还是学生。后来去雅安上的职业学院。10年来,我们家明显的变化是收入增加了。地震前,全家一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现在一般在3万元以上,不包括我在公司上班的收入。
记者:你们家的收入在村里排一个什么样的位次?
谢杨:因为人手和土地面积有限,只能算中等偏下,比我们家收入高的家庭多的是。以我大姨家为例,她家喂黑猪,光是这一项,一年就可以收入3万块钱,还有不少家庭种羊肚菌、竹笋等特色农产品,这些东西很好卖。
记者:大家收入增加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谢杨:灾后重建十年,交通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推动了旅游业发展,除了原有的旅游项目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游客多了,我们的特色农产品也卖得多,特别是生态黑猪腊肉、羊肚菌、竹笋这些东西,在其他地方很难买到。比如我们这个仁吉喜目谷项目,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户的就业问题,游客增加,收入就增加,那些入股的农户可以得到更多分红。
记者:现在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你们能享受什么扶持政策吗?
谢杨:有。拿我们村上来说,农户种植红脆李、青脆李,政府就为每家免费提供一定量的果苗;农户喂养生态黑猪,政府会按每斤2元的标准给养殖户补贴猪苗款。
记者:你们家也享受到这些扶持政策了?
谢杨:是。其实政府出政策来扶持,只是一种引导和鼓励,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完全靠这些,脱贫啊致富啊还是要靠自己,勤快点、多动脑筋嘛,“等靠要”是一辈子都搞不好的。
记者:你们家在增加收入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目标?
谢杨:当然有。计划在未来几年实现收入再翻番,年收入7-8万元。一方面是增加红脆李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是增加羊肚菌、竹笋的种植面积。要通过电商把这些“土生土长”的产品卖出去。
记者:你个人的“小目标”呢?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
谢杨:我们这里年轻人自己创业的比较多,他们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我很羡慕他们。但我现在还在公司上班,还是要先搞好本职工作,多学知识增长见识,同时抽空帮家里人做点事。现在对自己创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想法,但不排除今后有这种可能。
本版稿件采写 记者 秦川杨成万 陈雨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