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市全国分会场启幕

相聚千古都江堰 共享天府庆丰收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23日讯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艺巡游、磅礴大气的乡村振兴宣传片画面、底蕴浓重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乡村改革成就展……都江堰市柳街镇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市全国分会场暨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启动仪式9月23日在这里盛大举行。
据了解,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今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向全社会传递了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中国农民丰收节”将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在广大乡村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弘扬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今年9月23日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设立分会场。
全国联动,天府主场选址都江堰
一部《牢记重托迎跨越》的专题宣传片,正式拉开了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市全国分会场暨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启动仪式的大幕。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设四川省都江堰市为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也是四川省主会场。

表彰涉农先进

展示丰收的成果
在这里,不仅要实现与全省其他市州区县各分会场联动,还将通过视频转播的形式与浙江安吉、陕西杨凌、黑龙江绥化、安徽滁州、广东梅州全国其他五个分会场的互动,将天府文化和都江堰美景、人文等元素通过网络传向世界。对于选址都江堰,有专家学者认为,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是农业水利工程标志性工程所在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里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当天的活动共分为六个篇章,分别是牢记重托迎跨越、千古一堰润天府、文脉融汇纵诗歌、金字招牌焕新彩、巴蜀大地丰收乐和宴晒丰收话未来。不仅充分展现了千年古城都江堰的历史底蕴,并且将天府文化生动地融入其中。在活动现场,川西林盘、天府绿道、民宿、猕猴桃产业等极具成都特色的形象随处可见,以千年古城都江堰为引领,天府市、州共庆金秋丰收,向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展现巴蜀大地的风采,也向全国农业工作者送去了天府之国的节日祝福。
都江堰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都江堰市确定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以来,通过开展广大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历史内涵,展现天府源“润泽万物,物产丰富”的悠久农耕文明,展现都江堰精华灌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激发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自信心和创业心,推动都江堰市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金子招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显成效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为何选址都江堰?都江堰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都江堰市坐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又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功升级为世界级的“三遗”城市,这也是农业农村部直接选定都江堰市作为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的重要原因。而柳街镇七里诗乡,不仅是“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的文化传承核心区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实景演出地,其独具都江堰精华灌区特色的大地景观、林盘院落、乡村绿道、特色民宿更是充分体现了以都江堰市为代表的四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成效。
“借此盛会,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遵循‘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将丰收节办成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都江堰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将充分展现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历史内涵,展现天府源“润泽万物、物产丰富”的优秀农耕文明,展现都江堰精华灌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激发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自信心和创业心,推动都江堰市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此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选址地柳街就是一个生动实践。四年前,柳街还是都江堰市的一个偏远乡镇,坐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却未经深入挖掘,发展“乏力”。近年来,通过探索乡村旅游创新,推出“柳街田园诗歌节”,不仅让柳街有了“田园诗歌小镇”的独特定位,而且还提升带动了旅游产品层级提升。如今,田园诗歌节已成为一个在全国文化旅游领域广有影响的品质盛会,柳街镇相继荣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诗歌之乡”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其柳街薅秧歌又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授予了“成都市非遗特色小镇”和“川西林盘之乡”。
柳街的乡村振兴之路,只是都江堰的一个缩影。日前,都江堰市发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行动计划》,这个涵盖了全域乡村规划提升行动、特色镇建设行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行动、都江堰精华灌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行动等共计十三项行动、五项改革的行动计划,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积极践行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及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都江堰市将通过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工程,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物化投资、形象进度,使现代城乡规划更加完善、城乡功能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乡形态更加凸显、现代农业生态圈加快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治理更加有序,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都江堰市委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七里诗乡,文商旅体融合的样本
川西林盘是巴蜀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千年以来,族群聚居、繁衍生息、勤耕劳作,创造除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是不可复制的农耕文化模式。作为都江堰市川西林盘打造经典点位的黄家大院,经过半年的精雕细琢也“更新”了以前的模样。漫步其中,花满蹊、玖香巷、茶与谈……韵味十足。除此之外,著名诗人杨沫的诗社、已经成为名片的柳风诗社、成都电视台知名栏目东周社又竹堂也落户于此,在林盘中培育的西林书院国学体验馆、杨牧诗社等,更是让七里诗乡“文艺范”十足,成为诸多文化聚集碰撞的集合点。
作为此次丰收节的“伴手礼”,都江堰市都有哪些农产品展示?记者在七里诗乡游客集散中心、黄家大院农夫集市等地方看到,来自都江堰市本土的特色农产品已经摆上桌了,新鲜的鸡蛋、金羽光亮的土鸡、葡萄、铁皮石斛、粗粮、菜籽油、大米等让人琳琅满目,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丰收的喜悦,更能带上心仪的农产品回家,借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商业、产业振兴成效可见一斑。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日,2018美国联合航空成都摇滚马拉松赛也在都江堰同期举行。成为都江堰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节会。而据当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七里诗乡景区是完全开放的景区,游客市民都可参与到庆丰收的活动中,经过简单的统计发现,人流量达到上万人。”柳街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在都江堰柳街镇七里诗乡,这里建有面积12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境内已完成约30公里(核心区域约10公里)的田园绿道修建,成为骑行和漫步的不二选择。通过绿道将占地320亩的青城湾湿地庄园、占地约1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大地景观串联起来,配套花满溪中高端特色民宿、根舍田园火锅、七里窑咖啡、林盘老茶馆、稻香生活馆、诗乡七坊(米坊、面坊、油坊、茶坊、酱坊、酒坊、磨坊)等成熟的业态文态,吸引成都演艺集团打造川西民俗音乐林盘,已经成都市融文商旅体为一体的“样本”,营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新型消费场景。
“文化、商贸、旅游、体育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下能够在产品、设施、管理、市场等方面实现融合共享。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都江堰柳街七里诗乡‘样本’,已经较为成熟,未来将探索其具有可复制推广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作为成都市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成都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此外,都江堰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未来,都江堰乡村将建成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现代新型产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田园城镇典范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在“三遗”之城都江堰市,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缓缓铺开,相信通过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必将助力农民连年实现“大丰收”。(蒋亮 代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