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国家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在四川,川陕革命老区主要在川东北的秦巴山区。两年来,四川银行业遵照政策要求,主动作为,对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等5市37个县切实开展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仪陇县在持续创新金融服务下,已经宣布“脱贫”。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持续六年成为该县纳税大户。
持续健全体系 金融机构全覆盖
截止2018年8月底,5市共有银行业网点4142个,最近两年增加76个分支机构。引导股份制银行机构向老区延伸,涉农银行机构在乡镇增设网点。新型农村金融三类机构优先布点川陕革命老区,目前已布设地市级村镇银行一家,县级村镇银行13家,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巴中、广元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达州、南充、绵阳的村镇银行覆盖面稳健提高。仪陇惠民、北川富民、广元贵商村镇银行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的示范。增设阆中融兴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银行业机构切实改善川陕革命老区服务网络。切实拓展网络支付与电子交易,广布金融机具,缓解存取、汇兑困难。两年布设ATM机925套,安放POS机11793台,安置EPOS机9324台。目前老区市、县及乡镇,甚至包括行政村(组),共有10006套ATM机,80883台POS机,31720台EPOS机,密布城乡的金融机具,极大地改善了基础金融服务,便捷了客户的金融交易。
两年来,老区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26.2亿元,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12.37亿元,壮大实力增强后劲。银行业机构设立专营服务网点,开展小微企业、消费信贷、“三农”服务、按揭贷款及军民融合等专业服务。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打造农村商业银行示范机构,切实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试验。
加强产品创新 以服务促发展
农村产权改革及“三权抵押”试点向老区倾斜。川陕老区有3个县(区)被列入“三权”抵押贷款试点。2018年8月贷款余额8.96亿元,最近八个月增加贷款投放2.67亿元。巴中市作为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巴州区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担了全国、全省性“4+3”改革试验任务。
为改善老区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银行业机构务求创新,开发产品与创新服务。两年来,银行业创新信贷产品133个,开展银行业与保险业合作产品27个,切实改善融资及民生金融需求服务。阆中市以“阆旅贷”促进旅游业,西充县以“香桃贷”发展有机农业、南部推出“信保贷+”促脱贫,逐步成为品牌,产生积极效果。达州银行开办“税金贷”、“园保贷”、“政银担”等产品,创新“乐安居”和“1+N小额信用贷”信贷产品,增加信贷资金支持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南江县联社推出“巴山农特贷”和“乡旅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小额信贷的“旺苍模式”成型,四川省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已经在广元全市落地,正向老区各县推广。苍溪县在支持猕猴桃雪梨及“庭院经济”发展方面富有成效。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惠民贷”,北川富民村镇银行的“富民贷”、广元包商村镇银行的“大夫贷”、广元贵商村镇银行“三驾马车”服务创新持续。南充商行发行债券筹资,绵阳银行业推进军民融合,“巴山新居”建设的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等,均成为银行业的品牌服务。
加大信贷投入 筑牢发展基础
为增强老区发展后劲,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加大对交通、水电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旧城及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投入。各大银行业机构促进西成高铁、兰渝铁路、成巴高速、广元机场建成,积极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天然气资源开发,促进军民融合、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子商务等综合扶贫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推进老区发展生态、康养、有机、中药村等特色产业。认真服务老区实体经济,助力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
载止2018年8月,五市信贷总额7432.5亿元,两年净增1973.44亿元,增幅36.52%,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基础设施贷款余额1101.15亿元,两年增加268.15亿元。工业贷款总额1208.56亿元,增加199.45亿元。涉农贷款3402.9亿元,增加587.8亿元。小微信贷余额3123.9亿元,增加910.1亿元。此外,发放扶贫贷款1415.38亿元,两年增加449.78亿元。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272.6亿元,两年净增265亿元。
差异化政策 确保良好效果
为支持农业发展,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截至2018年8月末,5市银行业机构支农再贷款余额63.3亿元,两年增加29.6亿元。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切实支持了“三农”及“两权抵押”贷款与革命老区的发展。广元市“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试点,人民银行出台激励措施,全市扶贫再贷款呈快速增长趋势。广元市法人银行业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向3.66万户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为借款主体节约融资成本5000余万元。
为支持老区发展,四川银监局出台《四川银行业支持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善监管政策、提升服务的“九项措施”,着力基础设施先行、强化产业支撑、抓好民生金融服务、服务精准扶贫,确保金融支持效果。建设工作机制、优化信贷政策、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扩宽金融服务渠道,对银行业机构实施差别化考核予以配套。各银行业机构认真抓好落实,确保了政策出台两年后的良好效果。
■王永顺本报记者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