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财民生指数研发中心发布秋季双指数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分析经济大势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0月19日讯 西南财经大学民生指数研发中心10月19日发布2018年秋季“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和“四川民生满意度指数报告”:四川消费者信心总指数为112.7,环比下降3.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民生满意度总指数为78.1,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大多数消费者有较强信心
中美贸易战、股市不断探底、房价暴涨暴跌……过去一年很多经济关键词难以让人乐观,然而四川消费者信心总指数还呈现了同比上升,其中预期指数同比增长6.0个百分点。报告分析指出,2018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地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攻坚克难,国民经济延续近年来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改善频见实效,扶贫攻坚再获新进展,大多数消费者对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自信心强。
秋季调查显示,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期,实施“去产能、去杠杆”,部分区域、行业和企业经营出现一定困难,质量提升缓慢实体商业尤其县乡市场较为疲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整治与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部分消费者对经济走势、收入、消费市场现状及预期表现出某种疑虑心态,应当予以重视。
财经专家指出,保持我省消费者信心提升势头,是凝聚民心、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推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需要抓住影响民众信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消除妨碍民生持续改善和消费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弊端,扎实奋斗,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下真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住房满意度持续低迷居末
在2018年秋季四川民生满意度分指数中,居民生计满意度指数76.8,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78.2,民生环境满意度指数79.9,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77.8。2018年秋季四川民生满意度总指数及4个类别满意度指数均高于中值。环比看,4个类别满意度指数均略有下降。同比看,除居民生计下降0.2个百分点以外,公共服务和民生环境均上升0.7个百分点、文化消费上升0.6个百分点。
报告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我省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价值取向,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经济领域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一步完善配套,居民收入和消费同步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教育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错综复杂,这对进出口贸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等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加之结构转型期矛盾交织,也会影响民众的感受与预期。应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持续抓紧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秋季民生满意度14个分项中同比看13个分项满意度不同程度上升,唯有住房满意度下降2.2个百分点。住房满意度指数为74.2,低于中值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财经专家认为,住房是我省民生的一个突出短板,值得高度重视。要坚决贯彻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降低成都市和各市州县的房价水平,着力提高民众住房满意度。
四川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
当天西南财经大学民生指数研发中心首次发布了2018年秋季四川居民生活总体幸福感指数,该指数为83.5,其中生活状况现状评价指数为82.9,生活状况预期指数为84.2。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总体幸福感高于农村。各收入组总体幸福感与收入高低正相关;各学历层次总体幸福感与学历层次高低正相关;各年龄组之间的总体幸福感差别小;男性总体幸福感高于女性。
专家结合秋季调查,在报告中建议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群众收入,严控房价、稳定物价、解决好食品安全、加快边远交通设施建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调整我省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控制空气污染;着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大对省内偏远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支持,不断缩小我省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报告中指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注意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不放松,着力引导人民群众的预期心理,沉着应对,埋头苦干,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蒋亮 代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