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众回馈社会、参与公益慈善的需求日益增长。12月22日,成都市第四届公益慈善交流会期间,同步举办了“慈善信托助力城乡社区治理与发展”分论坛。成都市慈善总会常务副秘书长廖文武、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财务管理系主任唐曼萍、四川信托创新研发部经理肖柯、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钱思澈、金融投资报社总编辑苗曦等嘉宾就上述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碰撞,近百名来自各社会组织、上市公司的听众还与专家们进行了现场对话。圆桌讨论主持人苗曦指出,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慈善更多是捐款捐物,在慈善信托这样的新兴金融工具介入后,可以吸引包括专业财经媒体在内的更多机构和社会群体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变“输血”为“造血”,进而把“小慈善”变成一个“大慈善”。
廖文武:参与社区治理应按“需”而为
慈善信托到底能够给慈善带来什么?对此,廖文武认为,其可作为更大的慈善来源,通过金融杠杆,实现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慈善如果说常规的按照老传统去做,是做不大的;只有通过合理的金融领域工具,才能把慈善做大。”为此,成都市慈善总会亦组织了多场企业沙龙进行慈善信托普及。
那么,慈善信托如何参与社区治理?廖文武认为,首先还是要了解社区的需求。慈善是大慈善的概念,不仅仅只是扶贫,是从方方面面解决公平问题。以农村为例,目前劳动力基本外出,只有老人与小孩,种庄稼的人少了,土地出现荒废。“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想进去,结合教育、儿童、老人或宅基地做慈善信托,我认为慈善信托是大有可为的。”
唐曼萍: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可为
在以“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社区治理与发展”为主题的分享中,唐曼萍从乡村社区治理问题与乡村社区治理路径两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唐曼萍认为,目前乡村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乡村社区治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乡村精英流失、乡村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缺失、生态环境差、宅基地闲置、治理态势复杂等。面对这些问题,除传统领域治理方式外,“慈善信托亦存在嵌入空间,如精准扶贫、乡村旅游、宅基地盘活、振兴基金等。”
在唐曼萍看来,慈善信托确实是大有可为,不止是精准扶贫,还包括乡村振兴领域。目前地方领导对慈善信托可能尚不够了解,建议搭建平台让其对慈善信托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在社区治理发挥作用;其次,现在公众对慈善信托不够了解,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普及。“希望将来慈善信托可以承担社会责任,走进农村农业,真正把金融工具嵌入乡村振兴中。”
肖柯:把金融工具嵌入慈善事业
作为四川信托慈善信托领域负责人,肖柯从慈善信托的发展现状、业务模式、案例分析、优势、未来展望等方面给予了详细阐述。
对于慈善信托的优势,肖柯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信托作为一种法律关系,保障慈善资金的安全稳定;受托人具有专业资产管理能力,促进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慈善信托资金运用灵活,使扶贫工作精准高效;慈善信托信托持续稳定长期投入,使慈善行为具有永续性;慈善信托的创新性具有宣传效应,有利于提升公信力,塑造品牌。
“脱离了金融的慈善不是好慈善。”肖柯表示,运用好金融工具,合理镶嵌入慈善事业中,让慈善行为融入更多的金融属性,并在后端做好平滑投资,有助于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也是每一个信托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钱思澈:环保慈善信托有拓展空间
“截至今年9月,全国共有104单慈善信托备案,但其中只有7单是关于生态和环保的,占比仅为6.7%。相比扶贫类和科教文卫类的慈善信托,环保类慈善信托仍有继续拓展空间。”钱思澈认为,可以思考如何将慈善信托与碳汇结合起来。“如果农业,包括林业、牧业等被纳入碳市场,农业和林业的碳汇将得到有效测算,低碳农业项目将得到推动。因为碳汇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可以较好地解决抵押担保的问题。”钱思澈表示。
由于信托制度的优越性和灵活性,钱思澈认为,还可通过借鉴外国有益经验,探索运用信托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构想。以英国“国民信托”为借鉴,可以在建筑保护类公益慈善信托的基础上引入消费信托元素,在为保护历史文化筹集充分资金的同时,充分开发一个村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
名 词 解 释
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 ,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截至12月19日,全国共计成立127单慈善信托,累计信托规模19.43亿元。
本报记者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