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通过对技术服务领域的实地调研后认为,当前我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服务目标以科技评价为主,经济动力疲弱;服务方式较为陈旧,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建设不力,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才供求脱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他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深化技术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 推动科技经济融通发展》的提案,以及《推进信息素养扶贫》的提案。
针对目前技术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郑鈜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主动挖掘经济价值,解放技术服务发展动力。强化政府的产业发展引导,支持鼓励以企业、市场和下游、应用为主设立科技项目,使科技成果产出能够真正与市场应用相匹配,让技术服务更贴近于企业、市场的现实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移早期项目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将资本市场与技术力量的融合时间提前到转化早期。
第二,加快建设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服务市场,推进全国技术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全国各地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联通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建设平台,搭建开放式、智能化的互联互通技术服务市场。
第三、加快探索技术服务管理机构去行政化改革。研究技术服务市场开放的制度创新方案,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自建技术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和优惠。培育一批具有丰富技术服务经验的机构与团队,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力量。
第四、强化技术服务人才建设,增强人才供给。重点面向技术服务体系构建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人才引培体系。
以科技特派员连接农民信息素养需求
郑鈜表示,信息素养是国民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扶贫攻坚及防止返贫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反映出当前系统提升我国贫困地区农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信息素养扶贫建设的总体设计规划,各地区探索处于较为零散、单一、非系统化的状态;二是贫困地区图书馆使用率低、服务精准性严重不足;三是缺少对农民信息素养评价的体系与机制。
基于此,郑鈜建议,从全局出发,加强建设全国性农民信息素养扶贫总体设计与规划,形成农民信息素养重点帮扶组织机制与运行体系,依据各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探讨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素养建设需求特征,推动贫困地区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试点示范建设。
郑鈜同时建议,构建一支图书馆员与科技特派员相结合的贫困地区农民信息素养需求对接与建设队伍,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连接农民信息素养需求,以图书馆员为手段提升农民信息素养能力。
此外,郑鈜建议从我国国情与发展目标出发,以农村地区一般性文化知识水平为基础,加快制定针对农民群体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我国农民信息素养评测指标体系,为系统性认知农民信息素养现状、挖掘农民信息素养需求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农民信息素养扶贫的考核机制,将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纳入“精准扶贫”建设攻坚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考核指标。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