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22日讯 施贺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1米8左右的瘦高个,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对中国来说,他是老熟人、老朋友了。
他曾在2007年担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国家协调员,并在2010年离任。而当他2013年9月1日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卖掉办公室的汽车,买了自行车供上下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9月20日,这位老朋友出现在德阳,而这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来到四川。他说,两周前到四川来参加了一个健康城市活动,这次来德阳又是支持健康城市工作,“很高兴中国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在德阳参加医药产业与健康城市高峰论坛时,施贺德博士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对于健康城市,施贺德博士说,不仅要考虑人的身体健康,人的精神健康、幸福感同等重要。
他眼中的健康城市 /
不仅考虑身体,精神健康同样重要
在施贺德博士眼里,让城市变得更健康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他说,自从公元前6000年最早的城市出现以来,人类聚居程度的增加,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地从动物传给人,让新的疾病有了传播的机会。而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活动不足锻炼不够,很多慢性非传染疾病造成的死亡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城市在保护人们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比如说在人们面临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怎样去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危害,如何保证食品链的安全和健康等等,“当然还有如何在城市中建立以社区卫生中心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体系,这样的话,人们在需要卫生服务的时候就不必依赖于拥挤不堪的大医院。”
施贺德说,他以前听见中国朋友说病了要去医院,就会很担心,因为在他的家乡大家一般情况下是去社区看病,只有病得很厉害或者动手术之类才会去医院,“随着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希望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朋友能够少去医院,在社区诊所就能解决问题。”
施贺德认为,建设健康城市不仅要保证人躯体的健康,对人的精神健康也要同样关注。
他说,健康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还要有新的理念和概念,包括健康的交通方式,非常方便走路到达的诊所,健康的学校,给学生提供健康的饮食,还要有非常方便的商店,出售健康的东西。
就中国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赞赏,他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如此重视推动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国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他选择的出行方式 /
卖了汽车买自行车,开会上班都骑车
在讲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施贺德说,人们首先要做出选择,比如上楼,可以选择健康的步行上楼也可以选择不健康的乘坐电梯,出行也是,可以选择开车或者自行车,这就是为什么在健康城市设计和建设中要人们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施贺德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他3年前就任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的时候,到中国就把办公室的汽车卖了,“买了自行车,就放在办公室的外面,无论是从家里到办公室还是去其他地方开会,尽量不坐汽车,都是骑自行车。”
他说,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很高兴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看到专门的步行道,绿地上、公园里等公共场所,铺了红色的步行道,还有距离标记,告诉人们走了多远,还需要走多远。”施贺德说,希望看到更多的人骑车上下班、走路上下班。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中医亟需建立国际化标准与西医结合发挥更大作用
和外国朋友聊天,几乎都会聊到中医药。采访世界卫生组织施贺德博士,同样也绕不开中医药。
谈到中医药,施贺德博士微笑着说,他是德国人,年轻时在德国当医生的时候,还专门学过中医,“我十分相信中医的功效和价值,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智慧的积累。”有一次他背疼,就用了中医的针灸来治疗,“非常有效,帮了我很大的忙。”
但是,施贺德也表示,作为一名科学人员,中医药证明自己的功效,还需要在证据记录分析等方面做很多工作,“需要有一个标准,证明它是如何发挥功效的,有怎样的副作用,这样才利于国际化。”
而中药恰恰缺少欧美认同的国际化标准,再加上质量标准落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确、可控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接轨、全球推广。
短时间内不能与国际接轨,并不代表中医药的价值和功效被否认。施贺德突然严肃了起来,他说,他特别相信,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对于保护人们健康、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说明中医和西医可以非常好地结合起来取得成功。”施贺德说,人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西方医学服务于中医药的深远价值,“中医和西医不是非要你死我活、有你没我,而是可以寻找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结合起来,我们现在不仅要治病,还要治未病,两者的结合可以做得更好。”
施贺德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于发展传统医学的全球战略,中医药也包括其中。(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