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不再各司其职,从而导致宝宝消化功能紊乱,直接影响宝宝的健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收纳腐熟,也就是说我们人体的脾和胃共同影响对饮食的消化、吸收。
宝宝的脾胃功能并非一出生就已发育成熟,它是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慢慢发育成熟的。尤其是新生宝宝的胃,特别稚嫩。并且新生宝宝的胃和成人的胃有很大的不同,它仅有弹珠大小,是横躺着的。在喂养过程中,任何小疏忽都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如果妈妈没有储备必要的喂养常识,不恰当的喂养方式会造成宝宝脾胃不和。
日常生活中,有的妈妈总怕宝宝吃不饱,喂养过多,宝宝的脾胃不能承受,而损伤脾胃。还有的妈妈宝宝过了1岁,依然会在睡前加餐。其实12个月以前的宝宝,吃夜奶很正常,可当宝宝过了1岁,作息越来越正常,此时便不宜在深夜给宝宝加餐。过度加餐,脾胃会因得不到休息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脾胃不和。
宝宝免疫力差,难免生病,然而治疗的药物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脾胃功能,比如过量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脾阳,过量使用辛燥的药物则会伤胃阴,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脾胃不和。宝宝在生病后需要特别对待,易吃些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果妈妈在宝宝康复过程中疏忽调治,不合理的饮食,也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
那么,如何来辨识宝宝脾胃好不好呢?看以下六点:
1、看皮肤:皮肤干燥、起皮、发黄、出现慢性湿疹等;
2、看消化:饭后腹胀,呕吐物或大便中有奶瓣或未消化完全食物的情况;
3、看舌苔:正常的宝宝舌苔应该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如果宝宝脾胃不和会出现舌苔白腻、口中有酸腐味的情况;
4、看体质:手心发热、抵抗力差,反复感冒;
5、看睡眠:睡觉不踏实,睡着时眼睛闭不拢、夜里爱哭闹,有咬牙、磨牙的情况;
6、看精神:会比一般宝宝显得“懒惰”些,不爱运动,或稍微活动就爱出汗,爱发脾气,常哭闹,不合群等。
看到这里,很多宝妈们已经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了,调理宝宝的脾胃管理好宝宝的饮食才是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之处,那么对于很多宝妈来说怎么样做才能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呢?
食疗法调理脾胃,如:山药薏米白扁豆粥,其中山药是培补中最平和之品,可健脾补虚,滋阴利湿,建议选择新鲜的山药。薏米可以健脾祛湿,补肺化痰,和山药同用,相得益彰。白扁豆呢?补气、健脾、化湿,适用于小儿食少、便溏或拉肚子。山楂小豆南瓜粥,养胃健脾的“黄金粥”,山楂是消食积(主消肉食)、驱虫的作用。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温的功效。南瓜具有润肺益气、化痰、驱虫的作用。常喝此粥能够健脾、益胃、除湿、利尿。
那么除了一些养生药膳粥以外呢,温和安全的药物治疗是少不了的,这个时候宝妈们尽量不要选择化药进行儿童脾胃的治疗和调理,在脾胃的养护中会起反作用,增加了脾胃肝脏的负担,宝宝脾胃养护与调理的产品需遵循以下几点:①安全;②温和;③药食同源;④全面;⑤富含多种维生素;⑥儿童专科用药;⑦纯中药绿色产品。
湖南九典制药参苓口服液是您不二的选择。参苓口服液属于儿科用药,一岁以上的儿童即可以服用,安全性非常高。其组方中君药采用了太子参,功效与人参相近,但药效温和,能增强体质,提高造血功能,最宜脾虚食少、肺热咳嗽者,太子参中含有大量Fe、Zn等微量元素;臣药取用珍珠母,能够平肝潜阳、安神定惊,用于调节神经功能,防止惊悸,保障小儿睡眠充足并含有儿童所需的Ca;佐药中茯苓渗湿利水、厚朴、白扁豆健脾和胃;使药中的山楂、麦芽、鸡内金都是有很好的助消化的药物。
宝宝的脾胃健康与调理是家长养护的关键,爸爸妈妈和长辈们不能盲目的“宠溺”宝宝,吃得好不代表对他好,有营养不代表能吸收,宝宝的活泼开朗,健康聪明才是一家人最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