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有30亿人都在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约等于全球人口的40%。我们每天平均要花两小时在这些平台上分享、点赞、发帖、更新自己的状态,相当于每分钟都会产生50万条新推文或微博。
Young_people_texting_on_smartphones_using_thumbs.JPG
随着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我们是否会牺牲自己的精神健康、生活质量、以及个人时间呢?这方面有证据吗?
由于社交媒体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总结性的发现还十分有限。仅有的研究也以个人报告为主,往往存在漏洞,并且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Facebook上。尽管如此,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线索也开始逐渐显现。本文将对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进行总结。
压力
人们往往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这个、吐槽那个,但这样一来,我们的首页总是给人无休无止的压力感。2015年,华盛顿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调查,看看社交媒体给人带来的压力更大、还是帮人释放掉的压力更大。
有1800人参与了此次研究。其中女性受试者认为自己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并且推特是“一大助长因素”,因为推特会令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人面对的压力。
但对女性而言,用推特越多,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小。这种现象在男性身上则不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男性对社交媒体更有距离感。研究人员总结道,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的使用仅与“较低压力水平”有关。
情绪
2014年,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在刷Facebook20分钟后,情绪会比刚打开网页的人低落一些。研究显示,这是因为人们在刷完社交媒体后,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
而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9年至2012年间分析了1亿多Facebook用户发布的10亿多条状态的情绪后发现,积极或消极情绪都会在社交媒体用户之间传播。
恶劣天气会使带负面情绪的帖子数量增加1%,且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某人生活的城市正在下雨,也会对生活在并未下雨的城市的朋友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发消极帖子的几率增加1.3%。不过好消息是,快乐积极的帖子影响更大。一条快乐的帖子会使其他人发积极状态的几率增加1.75%。不过,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类帖子是否真的会对用户情绪起到振奋作用。
焦虑
研究人员分析了由社交媒体引发的焦虑感,如坐立不安、忧心不定、睡眠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一项研究发现,与使用0-2个社交媒体的受试者相比,使用7个以上社交媒体的受试者产生高水平焦虑症状的几率高达前者的三倍以上。
话虽如此,但我们还不清楚社交媒体是否真的会引发焦虑、以及其引发焦虑的原理。2016年,罗马尼亚巴比什-波雅依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现有的针对社交焦虑感与社交媒体间关系的研究展开了分析,称研究结论堪称五花八门,还需开展更多研究。
抑郁
虽然有些研究发现抑郁与使用社交媒体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
两项涉及700多名学生的研究发现,情绪低落、感受不到自身价值与希望等抑郁症状往往与网络互动的质量有关。研究人员发现,报告称自己消极互动较多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
2016年一项涉及1700名受试者的相似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平台频率最高的人产生抑郁和焦虑感的风险为其他人的三倍。研究人员认为,网络霸凌、看待他人的角度发生扭曲、以及浪费时间的感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过,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利用社交媒体诊断抑郁症、从而使患者早日接受治疗的方法。微软的研究人员调查了476名受试者,并对他们的推特账号中出现的抑郁性语言、说话风格、互动与情绪进行了分析。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建立了一套分类依据,可以在出现抑郁症症状之前进行准确预测,且准确率高达70%。
去年,哈佛大学与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66名受试者的Instagram照片,也开发了类似的分析工具,预测成功率同样为70%。
睡眠
过去的人们都是在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但如今不分白黑昼夜,我们的身边永远充斥着人造光源。研究发现,这会抑制人体分泌促进睡眠的褪黑素,且智能手机和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或许是最大的罪魁祸首。换句话说,如果你夜里躺在床上刷微博,就很可能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去年,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社交媒体使用与睡眠习惯,调查了1700名18至30岁之间的受试者。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他们认为蓝光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此外,与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总时长相比,使用频率对睡眠的影响更大,因为这些人可能存在“强迫症搬的刷新行为”。
研究人员提出,这可能是由入睡前的生理反应导致的,并且电子设备发出的明亮光线可推迟身体的昼夜节律。但科学家尚不明确社交媒体是否会干扰睡眠,也不清楚睡眠质量差的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否更长。
上瘾
虽然有少数研究人员提出,使用社交媒体比烟酒令人更难抗拒,但“社交媒体成瘾”并未被列入最新版精神障碍诊断手册。
话虽这么说,社交媒体的变化速度比科学家的研究步伐快得多,因此有些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与使用社交媒体有关的强迫症行为。如一些荷兰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诊断量表,以此判断人们是否使用社交媒体成瘾。
假如这种上瘾症真的存在,将会是一类新的网络成瘾类型,而网络成瘾的确是一种官方承认的精神障碍症。2011年,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对43项相关研究展开了分析,总结称社交媒体成瘾是一种“可能”需要专业治疗的精神问题。他们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感情问题、学习成绩下降、以及线下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且酗酒者和高度外向者更容易对网络媒体上瘾,容易上瘾者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较少、需要靠社交媒体来填补的使用者。
自尊
女性杂志上体重过低、经过PS的模特形象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它们会引发年轻女性的自尊问题。但如今社交媒体上也充满了各种经滤镜处理的光鲜形象,因此越来越成为一些活动团体和慈善组织的关注重点。
一项涉及1500名受试者的调查发现,半数使用者会因为社交媒体产生不满足感,且半数18至34岁间的受试者会因为社交媒体感觉自己缺乏魅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2016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指出,看别人的自拍照会降低自信感,因为使用者是在拿自己和拍照者最开心的模样相比较。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会将自己与其他女性的自拍照进行消极比较。
不只是自拍照有这样的作用。对1000名Facebook瑞典用户的调查显示,花在Facebook上时间更长的女性的快乐感和自信感都较低。研究人员总结:“当Facebook用户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看似成功的事业和愉快的感情相比较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颇为失败。”
但一项小规模研究提出,浏览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也许可以增强自信心。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将63名学生分成了若干组,有些受试者面前的电脑屏幕上贴了一面镜子,有些屏幕上显示的则是受试者自己的Facebook主页。
结果发现,相比于其它做法,Facebook对提高自我意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研究人员解释道,这是因为镜子和照片都会使我们将自己与社会标准进行对比,而浏览自己的Facebook主页则可增强自尊心,因为你在自己的账号上可以更轻松地掌控自己展现给世界的形象。
幸福感
在一项始自201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每天给79名受试者发5次短信,询问他们目前心情如何,以及自上条短信以来、使用Facebook的时长如何。结果发现,人们每天在Facebook上花的时间越多,之后心情就越差,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容易随时间递减。
但另一项研究发现,对部分人而言,使用社交媒体反而会提高其幸福感。研究人员发现,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喜欢发表与自身情绪有关的帖子,以此获得他人支持,借此把消极情绪化解为积极情绪。
总的来说,社交媒体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仍不明确。但研究人员指出,对于一类人而言,这种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较为孤立的人更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
你一定也有边和你说着话、边掏手机出来刷微博的朋友。所以你可能也思考过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项小型研究发现,光是手机的存在就足以对人际关系造成干扰,尤其是当我们在谈论某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34对陌生人与对方谈论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趣事,每一对受试者都坐在一间私密的小屋中,其中一半房间的桌上放了一台手机,另一半则放了一本笔记本。
研究发现,在事后回忆这段聊天经历时,视线范围内有手机的受试者的反应往往不那么积极,认为有意义的聊天内容更少,且对聊天同伴的亲近感更低。
恋爱关系也不例外。2009年,研究人员调查了300名17至24岁之间的受试者,讨论他们在使用Facebook时产生的妒忌感。问题包括“如果你的伴侣在Facebook上加了一名陌生异性为好友,你感到妒忌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女性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比男性多得多,且发生这种情况时,产生的妒忌感也强得多。研究人员总结道:“受试者认为是Facebook的环境创造了这种感觉,并且社交媒体会加重他们对感情质量的忧虑。”
嫉妒感
一项涉及600名成人的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受试者称社交媒体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主要是嫉妒引发的沮丧感。当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比较时,这种感觉往往会被激发出来,其中他人的旅游照片效果最为明显。嫉妒感还会创造“嫉妒循环”,人们对某种内容感到嫉妒后,往往会往自己的主页上添加更多同类内容。
不过,嫉妒也不完全是件坏事,这往往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工作。研究人员要求380名学生浏览“容易引发嫉妒感”的照片和推文,如购买奢侈品、四处旅行、订婚等等。但这些嫉妒感主要为“良性嫉妒”。研究人员称,良性嫉妒更容易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孤独感
去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7000名19至32岁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花时间最多的人产生孤独感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这种孤独感可能包括缺乏社会归属感、缺少与他人的互动和充实的人际关系等等。
研究人员指出,在社交媒体上花时间会减少面对面互动,可能使人产生孤立感。
“看到同龄人高度理想化的生活,可能会引发嫉妒感,还会使人误以为他人的生活更幸福、更成功,进一步增强社会孤立感。”
结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该问题的很多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暂时无法得出有力结论。但诸多证据都指向一点:社交媒体对各人的影响不尽相同,具体取决于已有条件和个人性格。
就像食物、赌博和现代社会的众多诱惑一样,过度使用社交网络也许并不可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一票否决社交网络的积极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的确从中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