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期望寿命是衡量居民健康水平中最直接、准确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红星新闻从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成都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4年的78.42岁,到2018年首次“破8”,达到80.54岁(比全省平均期望寿命高出3.44岁、比全国高出3.54岁),并呈现出城乡人均期望寿命差距逐步缩小的态势。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存在高龄、有剖腹产史等危险生育因素的孕妇比例猛增的现状下,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低位运行,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6.23/10万、2.77‰。
成都市反映居民健康状况“三大指标”,是我市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建设健康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取得的优异成绩。
这份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2019年:实现医联体基层100%全覆盖
在2019年上半年,围绕打造卫生健康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卫生品质提升、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成都市从五个方面着力。
例如在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前全市共组建医联体119个,实现医联体基层100%全覆盖,成都分级诊疗工作被央视早间节目《朝闻天下》专题报道。
据了解,全市加快了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共21个,已开工14个,总投资81.88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12.32亿元,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全市非政府办医疗健康服务重点项目共49个,已开工27个,预计总投资371.45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63.13亿元。全市新增民营医疗机构312家,同比增长58%。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与有关国际机构在急救、肿瘤防治、老年疾病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制定国际化医疗健康服务标准,印制《外籍人士成都就医指南》,全市具有国际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达19家。
2018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0755家
而在2018年,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坚持抓改革、强基层、重服务,全市卫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医疗改革亮点纷呈,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中医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增强,精神卫生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这一年,成都市通过第七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受到国务院表彰, 获得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桂冠,“健康细胞”成都模式被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入健康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成都路径”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评价。
据了解,2018年我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10755家,床位数14.32万张,医疗卫生人员21.59万人,全市总诊疗人次1.45亿,医疗机构总收入846.53亿元,均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医疗卫生体系较为健全。国家、省、市、区医疗体系完备,是全国最好的医院集群之一,国家重点临床专科齐全。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