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之巅,因为有了充满智慧的高科技纽带,上海的儿科医生几乎可以“零距离”地为当地小朋友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浦江之畔,重病、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只需上传病史资料,经智能引擎审核判断后,就可以优先分配三甲医院专家号源,这样贴心的服务,让人工智能有了温度。
随着第二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上海的医疗领域也已经历种种变革,如今,医生迎来了高效的工作模式,患者体验了便捷的就诊流程。或许你还在质疑“我们是否可以将自己的健康交给AI医生”时,各家医院正在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用的应用场景回答你——“可以,请你放心!”
十院:
作为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把一个奇妙的白色“鸡蛋舱”带入了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区。据该院急诊科副主任、信息中心副主任彭沪介绍,这个蛋形设备其实是急诊辅助诊断系统,也是十院半年前引入的“超级AI助手”。
这台设备相当于一名拥有5年临床经验预检台护士,通过深度学习,它已经掌握了超过4000种疾病。坐进太空舱,手持医保卡,只需要刷一刷,系统就立即提示患者选择身体哪里不舒服。可单选或多选发烧、头疼、头晕、胸痛、四肢无力、咳嗽、腹泻等症状,系统还会根据答案迅速给出第二个问题。在选择“发烧”后,系统追问“发烧多久”;选择“头痛”后,也会提问“头痛有哪些情况”,就像是真人医生在和患者对话一样。当AI医生基本问清楚后,就会要求患者进行自我检测,包括体温、血压等,随后给出报告,提示患者属于急诊分级中的哪一级、该去哪个科室。
这套系统用起来复杂吗?别担心,人工智能系统虽然复杂,可面对患者,它使用最简单、直观的表述;同时,有了护士的辅助,也不必担心AI医生出错,如此一来,就可有效区分轻重缓急,实现急慢分治。
此外,十院放射科引进的一套人工智能肺结节检测分析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后开始正式上岗,不仅大幅提升了放射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微小病灶的遗漏、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儿中心:
每天上午八九时,一般都是医生们最忙碌的时候。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在智能上海·应用场景展区迎接参观者的到来,并向大家演示远程机器人查房系统。通过移动机器人,现场连线了西藏日喀则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开展远程智能查房。
“看一下这个孩子的呼吸音是否正常。”如今,上海的儿科医生仿佛又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将西藏患儿的病情实时千里传回,当地还可通过智能听诊器采集到患儿的心音和呼吸音,一并传回上海,并在远程机器人屏幕上显示声波图像并智能判断心音和呼吸音是否正常。据介绍,儿中心的医生每个星期都会遥控远程医疗机器人到偏远地区的患儿床边去查房,该系统如今已运用到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地。“虽然相隔甚远,但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赋能,我们对当地的帮扶和援助不间断。”赵列宾说。
此外,现场还有另一台机器人,实时连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远程中心,通过三地互通,不仅帮助偏远地区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还可开展诸如国家级儿童先心并筛查的智能分级诊疗。
肿瘤医院:
同样入选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其中尤以重症、疑难杂症居多。为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医院引入各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在“精准预约”、“智能就诊咨询”、“病理智能检测”等方面的突破。在该院的展区,参观者即可了解到智能技术在医学科研领域赋予的新能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出“精准预约”的预约挂号模式。在该模式下,通过AI引擎模型的预设和不断深入学习,让AI引擎有了“分诊功能”。患者按照平台要求实名上传病史资料,AI引擎通过计算分析判断患者病情,并将专家号匹配给病情重、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同时智能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就医路径引导。比如,通过分析病史资料,医生初步判断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比单纯想要做甲状腺体检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头颈外科的专家号,从而提升专家号的利用效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有11个外科科室,每周共计875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仅2019年上半年,这项智能服务就为超过11万患者提供服务,为超过16000名患者提供专家号源。
同时,为便捷医生书写病历和报告,医院还建设了智能医疗语音录入系统,可以实现准确高效的病历录入,缩短医生输入病历、报告文字的耗时。在该系统中,语音录入的速度可以达到键盘录入速度的3倍以上,语音录入的准确率也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传统病历录入水平。
记者 左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