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阚枫 杜燕)7日,2019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健康中国行动”如何在“家庭”中落地实施建言献策。
本届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主办,以“健康中国,健康家庭”为主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启动健康中国行动,目的就是关注所有人的健康,提升所有人的生命质量。健康家庭建设可以让宏观战略或者政策在微观而又具体的场景中得以落地实现,所以作为推动落实健康行动的着力点,“家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共涉及15个专项行动,三大方面:第一,影响健康的因素,比如怎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第二,维护全生命周期,关注重点人群,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第三,防控重大疾病,整个行动直指影响健康的几大类重点慢病,比如心脑血管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炎。整个行动包括政府要做什么,社会要做什么,个人与家庭做什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有社会适应性以及道德层面的健康。”毛群安说,各个方面都涉及对健康的影响,每个家庭都应创建相互关爱的温馨家庭环境,每个家庭都健康了,整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才能提升。
对于健康科普话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施琳玲说,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全力推动,医生群体已经站在了健康普及行动的主战场,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依靠更多的人,每个人、每个机构不仅要做健康知识的获取者,还应做健康知识的传播者、践行者,以及示范者。
“健康科普知识的普及,真正能够拯救一个家庭的幸福,而拯救者不是别人,而是你我。” 施琳玲说。
大会上,中国家庭报社社长、总编辑张红苹解读了“2019《中国家庭报》读者健康理念及行为模式分析”。
“我们发现三代同堂的家庭,饮食会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减油,减盐。”张红苹说,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在一起生活,大家在饮食上会磨合,会相互妥协,这个过程会让我们的饮食习惯趋向更加健康的状态。
“很多年轻人会抱怨父母的口味太清淡或太重了,那就多陪父母吃吃饭吧。”张红苹介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应该吃12种以上不同的食物,每周应该吃25种以上不同的食物,“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一个人时订外卖,看上去方便快捷,但是从膳食多样性的角度看,就容易形成膳食单一的饮食结构。”
此外,家庭成员一起用餐的时候,膳食会更加丰富。张红苹说,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多跟亲人们聚一聚、聊聊天,一方面可以加强心理健康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吃得更健康,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本次大会还发布了《建设健康家庭倡议书》,包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理念”“合理膳食,减盐少油,戒烟限酒,清淡健康”等10条内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