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送礼送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保健品的销售亦进入高峰时期,阿胶、人参、虫草、维生素片、钙片等保健类产品十分受捧。不过专家提醒大家,保健品的选购切忌盲目,否则可能会给食用者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选购过程中还有许多“坑”要避免。
因人而异
保健品讲究“送对”
保健品即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我国保健品是属于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上,也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的词语。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用来治疗疾病,以免延误诊治。保健食品还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因为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
当然保健品在一些方面比较好,保健品在固定的保健功能方面可以比营养品获得的更多,人身体的矿物质并不平衡,所以在某些方面保健品占更大的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来说,适宜服用保健品的是亚健康者、慢性病患者及特定人群。例如,营养不良的贫血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肥胖者,或为了美容、增强体质的人等。据悉,国家对保健食品的功能规定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功能、辅助降血脂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抗氧化功能、辅助改善记忆功能、缓解视疲劳功能等。
国家食药监总局指出,任何保健食品都有一定的适宜人群,有的还标注不适宜人群,消费者在选择时必须加以注意,仔细阅读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消费者应根据产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食品,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等特定人群,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要谨慎。此外,营养素补充剂类的保健食品,还要注意不要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以免补充过量。
鱼龙混杂
选购认清“小蓝帽”
不可回避的是,当前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不乏资质不高甚至没有资质的生产商,尤其是一些不法商人给老年人设置“陷阱”,采用各种推销方式来骗取钱财,如果在一些无良商家的蛊惑下盲目购买保健品,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还会损害人的健康。
例如,有些保健食品的欺诈销售人员,利用“免费测血压”、“免费发鸡蛋”等手段,收集老年朋友的相关信息,之后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和夸大宣传,以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活动、专家义诊等为名,给老年朋友灌输所谓的“养生理念”来洗脑。食药监总局提醒大家,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如果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或发现有虚假宣传食品和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请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12331热线电话投诉举报。
值得注意的是,选购保健食品,一定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或者备案号),依据其标注的适用人群和保健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所有的保健食品必须按规定在产品标签上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相关产品注册或备案信息可在国家和省市场监管部门网站查询。没有“小蓝帽”标识的食品产品宣称功效、疗效均为违法,不要相信。
此外,消费者应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消费者购买时还应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相关信息,做好“四不”: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杨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