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金行业的发展,以成本低、效率高为特征的互联网金融正向更高级形态的“场景化金融”转变。但无论是什么便利的工具,多么快速的体验,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长久和稳妥才是最终的目的,过于粗暴一样会有巨大风险。
西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唐小飞教授介绍道:“信用卡是传统场景化金融服务的一个开端,随着IT技术的发展,BAT早已布局了社交、出行、娱乐等生活场景化金融的服务。在2010年我的《金融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营销》2本教材中都有提到一些,我个人认为场景化金融是一个大概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都有不尽相同的场景,很难用某一种方式去满足各种场景。互联网场景化金融服务不是做个网站和随便做一个APP就能达到预想效果的。IT技术和大数据风控的门槛和巨大的资本投入成本决定了场景化金融更适合向细分的小场景发展。如何恰如其分地进行场景营造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场景化金融往往更能满足特定C端的个人极致体验,也更方便快速普及。早在2011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场景金融服务领域,也在2015积极推动了2个项目进行场景金融的市场应用。以前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高,场景金融是用人工进入场景进行服务,成本巨大纯重资产运行,借款用户融资成本也非常高。现在看来,IT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将让C端大大受益。各种有温度情怀服务的模式,能更快融入到人们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让C端更加低成本地实现每一笔趁早消费,颠覆各种高利贷,实现真正普惠金融。”
来自信天创投合伙人张俊熹年初在以太沙龙上说到场景化金融,总结了4条经验,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并提出场景化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2.0版本。唐小飞先生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多现有分期公司不具备场景化的把控能力,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没有低成本获取用户,同时黏住用户的能力,其实是不具备竞争力的。他看好的是那些能够自建场景、具有良好风控体系、掌握现金流的创业公司,认为他们将有机会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 戴乾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