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亚,到E租宝,再到鑫琦资产,网贷平台接连倒下,互联网金融形象从高峰迅速跌至低谷,甚至成了“骗子”的代名词。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元年的到来,以及互联网金融业监管的效果正在显现,互联网金融行业高危季已经到来。
中晋资产 一夜之间“崩塌”
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安排。很多时候,有些事以为结束了,其实才刚开始。
近日,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泛亚,租宝、鑫琦资产、金鹿财行等的冲击时,互联网金融市场又曝出上海另外一家名为中晋资产管理公司的私募机构(以下简称“中晋资产”)于4月6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被曝出涉嫌非法融资,高达340亿资金链一夜之间“崩塌”。据媒体报道,上海警方已于当日对因涉嫌非法吸储和集资诈骗的“中晋系”相关联公司进行查处,实际控制人徐勤等人则在4月5日出境时被公安在机场截获,其余20余名组织核心成员也被全部抓获。
记者发现,“中晋资产”此次出事很快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中晋资产目前已经称得上是国内互联网金融界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头”。据媒体报道,中晋资产是上海知名企业国太投资控股(上海)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在上海最顶级地段的最顶级的写字楼租下了整层整栋的办公室,在上海的黄金地段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广告,还请来了“九球天后”潘晓婷代言,甚至冠名了当地知名的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据说在案发前一个月,中晋资产的美女员工朋友圈炫富自己开的是法拉利,还抱着数万现金以彰显集团欣欣向荣之势。
据公开资料,中晋资产成立于2013年2月,注册资金5000万元。中晋资产主要为国太集团旗下子公司实体产业进行融资投资。中晋资产成立以来,到底以合伙人计划发售了多少产品,目前仍未可知。其官网称,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晋合伙人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涉及总人次超过13万,但平台现有存量并不清楚。(有业内人士估算为50亿元左右,但此数据有待进一步查证)。也有媒体指出,中晋资产未偿债务可能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
有媒体称,事实上中晋资产资金链告急已有至少数月,今年以来有明显加大成本以稳住甚至增加融资量的迹象,其表面发行的产品投资利率虽然不高,最高也就10%左右,但中晋资产通过给客户经理奖励、客户经理再返给投资人,实际使部分参与短期冲量的投资人资金年化收益率已破20%;另外为了周转过难关,中晋资产实际控制人徐勤的整体策略是港股借壳,通过贯通资本市场来使流动性顺畅,瞄上中国创新投资(01217.HK)、中国趋势(08171.HK)等港股。然而让徐勤没有料到的是,无奈这两支港股随后出现了暴跌并均沦为仙股。由于此前的投资被深套,徐勤已回天无力,资金链的断裂则让中晋资产在一夜之间“崩塌”了。
风险频出高危期正在来临
记者发现,自以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整体行业的成长和发展一直难逃“诈骗”阴影。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业刚兴起时,不少平台上的多数贷款项目都是虚构的,多为自融或营销拉客手法。其次互联网金融业自兴起以来,长时间处于无监管、无门槛的状态下生存,互联网金融业出现了野蛮生长,整个行业可谓是“泥沙俱下”。最后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吸纳更多的资金,大都喜欢用高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然而不少平台吸纳的资金很多都未流入实体企业,而是进入了股票市场,这就造一旦股市出现大的波动,这种“脱实向虚”的玩法便无法收拾。
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从一开始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严格的监管手段,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就一路畸形。这也是过去几年间,P2P一直在经历“跑路”、“崩盘”及“查处”。“由于在发展之初,限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且平台影响力或知名度较低, 尽管披着‘P2P’或‘网络贷款’外衣进行诈骗的平台出现了‘跑路’,但这类平台的数量极少,且涉及的资金也仅在百万元规模。但进入2015年后,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问题,且不少风险事件还引发了行业地震。”
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网贷行业的问题平台为76家,2014年问题平台增至275家,到2015年,网贷行业问题平台飙升到896家,而且还出现了引发行业地震的泛亚、E租宝等事件。其中泛亚事件查明430亿元巨额骗局让22万投资者血本无归,E租宝事件查明非法集资500余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名。
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之前相继破获或立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多还只算是中小规模的,但之后泛亚、E租宝、中晋资产等相继被查处,说明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整治已进入“打老虎”阶段。
据最近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内地P2P借贷平台共4136家,正常运营1895家,占45.8%。问题平台2241家,占54.2%。其中3月有67家平台出问题,失联和网站关闭平台达44家,歇业停业平台13家。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已进入“高危季”,有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业已正式纳入法治监管的轨道,今年央行牵头开展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也于4月份全面启动。相信随着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的运作不规范、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卢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