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8月1日讯 从7月22日的凌晨开始,磁峰镇的雨一直在下。自进入汛期以来,地灾隐患点位监测的警戒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就一直紧绷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22日午后3点开始,雨的劲道加大,花塔村雨量监测点位降雨量已达65毫米,雨仍然还没丝毫软劲…….蟠江河和土溪河的水位看着见涨,浑浊的河水夹杂着枝叶垃圾,搅动着磁峰镇每一位党员干部焦灼的心,随着镇长张筵偃的一声:启动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二级预警响应。瞬间预警响应通过“对讲机+短信平台”传达到每一名已战斗在防汛减灾一线的党员干部………
暴雨的夜晚似乎来得更早,牵挂着群众的生命安全,镇村干部迎着暴雨,走向群众,走向山洪地质灾害避险一线——这一别样的“两学一做”的实战课堂。而地质隐患点位的群众转移,顶冲险段的有效处置就是这一堂课的“考题”,磁峰镇的党员干部是这样来答题的……从7月22日凌晨至傍晚,通过“上门劝说+车辆转移+干群协作”等方式,11个基层农村党组织安全转移安置群众288人(其中含4名游客)。几个小时内镇村党员干部群众快速排险3处,清理塌方体1000立方米,紧张而又有序的战斗和全镇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使磁峰镇“7•22”暴雨灾害无1例人员伤亡。
暴雨天气群众不怕
基层党组织就是我们的家
受“5•12”地震灾害影响,磁峰镇有地灾隐患点48个,受威胁群众308户1117人。一进入汛期,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如悬在每一名镇村干部心上的“剑”。7月22日的傍晚六点,包镇领导彭州市市委常委毛军亲临一线指挥,镇村干部在毛军“严格执行工作预案,要全力确保群众的安全…….”的号令中迎着急骤的暴雨走向一线,开始一户一户群众转移安置……晚8时左右,12个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灯火辉煌,在雨夜闪烁着温暖的光。暴雨声没能淹没群众的欢声笑语,一箱方便面和一袋饼干、两床棉絮和军用大衣、四件矿泉水、2件牛奶就是为转移安置群众准备的“五大件”。在涌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刚刚安全转移到村委会的涌华村14组村民杨德友、欧树兰夫女与92岁的老父亲正在村委会活动中心内喝着牛奶,高兴地在聊着天,“谢谢我们的郭书记和刘村长了,接我们来,给我们提供吃住,我们生活在涌华村,有想着我们群众的村官,我们幸福哦”。这些话其实就是他们发自于内心幸福的抒发,而于我们每一个在群众中的农村组织战斗堡垒来说,为群众在自然灾害危险来临时构筑安全保障,不正是展示出了一个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如山形象吗?
在群众的眼里
组织是温暖的家
涌华村地处磁峰镇上环山,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受“5•12”特大地震影响,涌华村地灾隐患点位4个,涉及受威胁群众13户17人,零星分散在涌华村16个组。每遇灾害天气预警,最远需转移群众的路程在7、8里左右。一遇暴雨灾害天气,群众的安置转移对于涌华村党支部都是一个挑战。涉及转移群众人数多,转移路途遥远不说,平均坡度在25度—60度之间。涌华村党支部书记郭泽田率村支两委班子一进入汛期,按照山洪地质灾害工作预案,对隐患点位的监测、受威胁群众的转移以及党员民兵队伍组建一一落实安排明确,村支两委班子人人做到“隐患清点位清任务清”。由党员和民兵组成的30人的应急分队,在“7•22”地质灾害天气前已自行组织疏散地灾隐患户避险演练1次。农村党组织如山担当和心系群众,自然不会孤身做战,涌华村支部书记郭泽田说:我们避险转移队伍里面,有我们的群众自发参与进来,不光出人还出运输工具。他说的就是8组村民杨秀兵,在7.22暴雨天气避险转移安置中,他主动请缨,开上自己的私家车,选择的是离安置点最高最远的14组,面对又高又陡又窄的山路,杨秀兵把92岁的老人背下山路,手上和脚上被小灌木枝划出许多条渗出了血珠珠的“红杠杠”,面对群众的无数次感谢,他很平静的说;不要说谢谢,我们都是涌华村的乡里乡亲!村上的事也是我们群众的事。在“7•22”暴雨天气避险转移中,杨秀兵参与转移群众8人,出车3次。
心系群众排险除危
党员永远冲锋在一线
“黄东,你又走不成了哇?”,一到汛期,镇村办主任兼滴水村支部书记的黄东,面对同事们这样的问话,早已习以为常。在同事和村(社区)干部的眼里,做事沉稳有序,讲原则有担当,刚刚三十岁出头,担任镇村办主任近三年,自2015年起,他还兼任滴水村支部书记。作为地灾防治的办所负责人,身兼数职的黄东担子真的很沉很重。对于每一次响起地质灾害预警警报,同事们对他紧张而又有序的安排避险减灾工作几乎都能如数家珍:给11个村(社区)打电话全面开通对讲机,马上开车下到各个地灾隐患点巡查。在每一个地灾隐患点位,他都会对裂缝是否有变化,树木是否移位,要反复比较多次,然后认真记下每个点位的情况,一个点位察看结束往往要花上半个小时。在这次“7•22”暴雨地质灾害天气预警来临前,他已经在山上呆了几个夜晚,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儿子又发烧了,你不回来陪一下嗦,你还要不要我们了?”一个三十岁的大男人,跟同事们说起时,他的眼睛红了,声音哽咽起来……在此次“7•22”暴雨灾害天气避险转移安置中,黄东与镇村干部一道,除巡查全镇所有地灾隐患点位外,他又急急赶往滴水村,那里还有他心系情牵的滴水百姓,待转移安置完7个点位15户40人后,回到政府值守处时,疲惫之极地靠在值班室椅子上沉沉睡去,休息一会儿,巡查还将继续……
“丁村长,快来帮帮我们,我们家进水了”。7月22日下午两点过,小石社区居委会主任丁伯龙接到村民杨正翠的求救电话。群众安危就是命令,这个敦厚稳重的居委会主任坐不住了:“蒲新路遭水淹了,群众家进了水,丁堂品、何从蓉,我们赶快”,在距村委会不远的庙坪村桐麻沟段,因涵管堵塞致雨水全部漫过公路,最深处积水已达1米多深,共造成5户村民家中积水快到1米,而雨仍然在下…….情况万分危急,2辆小车已淹熄火,严重影响车辆和行人的过往,“这样下去不行”,小石社区党员丁堂品说。事后,村民杨正翠说,一眨眼的功夫,丁堂品已全身蹲入排洪沟,手脚并用清淘涵管里面的垃圾和树枝,小石社区8名党员民兵奋力战斗半个小时后,涵管终于清淘干净,蒲新路和村民家中1米多深的洪水迅速消退,危险排除后,受灾和过往群众把感谢和笑脸送给了小石社区的党员干部们。在对抗“7•22”暴雨灾害中,这样一心排险除危的党员比比皆是……24小时还守护巡查监测在每一个地灾隐患点位,雨夜行走在河流沟渠的顶冲险段,他们以“不忘初心,永远前行”的担当守护着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着这方土地的祥和安宁,将党员这一面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群众的心里。(通讯员 陈邦琴 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