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次的险资举牌事件而言,先是睁一眼闭一眼,出了事情就来个发飙式监管,这不是与时俱进的市场化条件下可取和可行的监管方式。
刘士余的发飙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不过,发飙式监管除了彰显刘主席敢于监管的勇气之外,同时也告诉我们,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的市场监管无论从监管观念、监管体系到监管方式也都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如何适应市场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需要就始终将依然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已经突破3000家,资本市场开始阔步进入以资产配置为主题的资本时代。然而,恰恰在这资金前所未有的宽裕而优质资产却前所未有的引人瞩目的时期,勇于与资产荒抢跑的险资却频频出现出轨的险情。在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虽然不乏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学者和市场人士也曾提前发出过相关的警告,而我们的监管者却囿于监管范畴划分的局限或所谓监管重心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移的困惑,迟迟没能及时出手干预,或虽然着手调查却因难以定论而不知所措。也许,在这一切还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养痈遗患后果之际,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不过,险资虽然被说成刘士余发飙所痛斥的“妖精”、“土豪”、“强盗”,但是,险资举牌究竟触犯了何法,却至今未有定论。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就在今年3月12日下午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银证保三会发布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明确表示,因为险资是长线资金,包括举牌在内的投资行为,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险资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举牌行为总体风险可控。项俊波主席当时还曾调侃道:“保险资金举牌越多,证监会刘主席越高兴”。为什么一年时间还不到,一切就都来了个大变脸?
众所周知,保险资金的来源确实颇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借助于保险功能的作用,在其资金形成的过程中,有的杠杆率比较高,有的杠杆率比较低,有的还可以通过已经形成的资金,再利用杠杆实现资金倍增。不过,这应该并不是这个一向被视为股市非常重要的投资力量一夜之间就成了刘主席所说“来路不正”的理由。前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提到宝能系对万科股权的收购曾指出,宝能系组织了银证保信各方面的资金,杠杆率高达4.2倍,从资金组织上是不违规的,但是这些组织的方式蕴含了很多风险。就此而言,保监会派工作组进驻举牌的急先锋前海人寿,并叫停其所开展的万能险新业务,并暂停恒大人寿委托投资股票业务,所针对的应该主要是其过于激进的投资方式所可能带来的风险,而未必意味着对险资举牌或万能险的一棍子打死。
将险资举牌与恶意收购、野蛮人等没来由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不是对险资举牌现象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说明,至多也只能是逞一时之快,却不免与正在进入资本时代的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久发展的需要格格不入,与市场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视长期价值投资为自己义不容辞之神圣使命的险资寿资的热情期盼格格不入,与上市公司在外部健康资金的参与下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善改进改革的现实需求格格不入,与引导广大投资者从热衷于跟风炒作的羊肠小道转变和转移到价值投资阳光大道上来的监管初心更是格格不入。但是,这首先并不是由人们的良好愿望而是由监管转型的取向所决定的。而所谓监管转型,在笔者看来,并不在于监管形式上的事前事后,关键是监管理念的唯上还是唯下,也就是相信市场还是相信自己,尊重市场还是支配市场。这既是我们的市场在法治不到位的条件下不得不过多地依赖监管的原因之所在,也是越过度依赖监管却越是什么事情都容易事与愿违的道理之所在。
就这次的险资举牌事件而言,不管是“松绑”还是“收紧”,都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先是睁一眼闭一眼,出了事情就来个发飙式监管,这就更不是与时俱进的市场化条件下可取和可行的监管方式。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完善法规,加强对险资投资和举牌行为的管理和规范。
财经人士 黄湘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