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25家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全面收官,其2017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亦正式亮相。总体来看,在经历过2016年首次年度营收负增长后,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萎缩的情况并未明显改善。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家银行净利润增长明显,最高达18.9%。
与此同时,同期多数上市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今年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资产压力减轻也被认为是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原因之一。
利润强势回升
较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一度是银行业的代名词,然而,2015年以来,银行业却逐渐走下神坛,在遗憾挥别两位数以上营收增速之后,一度猛烈下降至0.53%,并出现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年度营收负增长。
从2017年前三季度来看,银行业营业收入萎缩的情况并未明显改善。25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1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其中收入增速下降最快为13.16%,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下降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仍保持正增长的上市银行中,有5家营业收入增速均在4%以下。
不过,与营业收入普降甚至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家银行利润增长明显。除华夏银行与江阴银行外,其余23家A股上市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除贵阳银行净利润增速最高,达18.13%外,南京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杭州银行等6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亦超10%。
具体来看,国有五大行赚钱能力依然令人称道,据统计,工农中建交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总计约7877.15亿元,占到25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总规模的近七成,日均赚28.85亿元。而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是最赚钱的股份制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88.05亿元,大幅领先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甚至交通银行。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在研报中指出,大行负债端的优势使得其净息差率先回升,带动利息净收入及营收增速回升。而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当银行的规模增速被各种监管措施制约后,净息差就替代规模成为银行经营的关键。事实上,在进行资产负债调整后,上半年净息差压力较大的股份行、城商行也逐步适应新的流动性环境,净息差从三季度开始企稳向上。
而上市银行净利润提升的另一个原因则被认为是随着宏观经济企稳,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减轻,信用风险得以释放,计提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大幅降低,营业支出大幅下降。
不良贷款率有望保持平稳
在经历了连续19个季度上升之后,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在去年四季度首次出现下降,环比降低0.02个百分点至1.74%。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不良余额较年初有所增加,但不良率连续两个季度持平为1.74%,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行态势被认为基本得到遏制。
从银行财报看,今年三季度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多数上市银行呈现了不良率下降的情况。以国有五大行为例,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6%,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7%,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中国银行集团不良贷款率1.41%,上年末为1.46%;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1.51%,上年末为1.52%,较去年末均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25家银行中除未披露不良率的吴江银行,仅有5家银行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且只有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2.35%,较上年末上升0.46个百分点,另外4家银行增幅都在0.1个百分点内。
资产质量的转好与银行主动加强风险管理不无关联。以工商银行为例,其表示对脱实向虚风险、外部输入风险、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进行统筹管控,风险管理实现了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品种。通过进一步增强信贷主动管理能力和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推动资产质量的“量”和“质”全面改善。“随着三季报的陆续发布,银行业资产质量企稳的趋势将进一步得到验证,拨备计提压力放缓,部分银行开始拨备反哺利润。”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指出。但另一方面,在经历连续十几个季度攀升后,不良贷款增速连续出现放缓势头,是否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对此多位市场人士认为或仍需时以待。“受实体经济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以及穿透式监管等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内信用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不良贷款上升趋势仍难以扭转。”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分析认为,但随着资金“脱虚向实”,逐步流入实体经济,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行态势将进一步减缓,2017年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望保持平稳。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