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月18日讯 11日,在成都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讨论会上,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指出,要用新理念开创新局面、用新举措实现新目标、用新科技登上新台阶、用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当前,正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能否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跨上新的水平,对成都来说,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是否善于利用新科技,让科技创新带动经济转型,让新科技引领新发展,将十分关键。
所谓新科技,就是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研究项目,就是能否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这些新技术、新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发新成果、研究新技术,及时地将这些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应当说,成都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的。这些年来,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新科技,依赖于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运用。据披露,截至去年11月,成都的技术交易额就达到了129.9亿元,近1000项高校科技成果在成都转化。可见,新科技在成都的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科技在成都有多强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新科技对成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对成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成都又提出了建立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很显然,这是一个目标更高、眼界更远、思路更阔的举措。如何才能把成都打造成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并对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推广与运用发挥作用,对成都下一步迈上新台阶、跨上新水平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用新思维对待新科技,是新科技能否推动成都登上新台阶的前提。因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水平,直接决定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决定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运用和推广。近年来,成都已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资助管理办法》等。同时,为了鼓励创业,还出台了《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对创业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新思维下,成都的科技创新和新科技运用工作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新科技运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则是成都能否利用新科技登上新台阶的关键。企业是科技创新、新科技运用的主体,这一点,必须十分明确。离开企业谈科技创新、新科技运用,是一句空话。据了解,目前,成都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7户,其中,国家级24户、省级287户。同时,仅2015年,全市就引进海外各类高层次人才238名,其中80名来蓉创办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新科技中的作用。成都高新区设立10亿元的科技创新资金,对在高新区设立千人以上技术研究院的机构最高可获7000万元资金支持。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是一项投入大、成功率低、风险偏好较高工作,还应对企业给予失败容忍和失败补偿。不然,企业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内存动力难以激活。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面向2030年,要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网络空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深空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种业自主创新、健康保障等领域,抓紧遴选启动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对成都来说,以上科技新领域,有的已经涉足,有的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有的则可能才刚刚接触,甚至没有涉足。通过外引内联、加强合作、改善环境等手段,尽可能地将国家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引入到成都,或对已有的项目、技术、工艺等按照最新成果予以提升,非常重要。毕竟,这些领域不仅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对成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作用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12月审议通过的成都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成都把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先导型产业摆在重要位置。
从总体上说,成都提出“用新科技登上新台阶”的目标,是完全符合成都的发展实际的,也是新时期成都经济工作新思维、新理念的体现,是成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考。相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成都梦”将很快步入现实。
(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