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金融投资报》么?”“《金融投资报》小编在不?”“@金融投资报……”2月9日,金融投资报“3·15”消费维权立体化平台正式启动。连日来,投诉热线、官方微信及微博等专属通道持续火爆,从在消费中权益受到损害希望维权的消费者,到了解某些行业背后的消费猫腻的爆料人,纷纷向本报讲述了形形色色的消费及投资“陷阱”。
“海淘半年,遇到的烦心事儿不少。”为了给宝宝提供更好的婴儿用品,新晋奶爸刘先生从海淘的门外汉,成为了切切实实的忠实粉。但是,方便的购买渠道,却并不意味着产品的保质保量。“通过海淘网站购买到的2罐德国爱他美PRE奶粉,收到货后才发现保质期严重‘缩水’,但是在产品说明页面却并没有对此进行标注。”刘先生对《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朋友遇到的问题更恼火,他之前通过海淘买的花王尿不湿,宝宝使用后屁屁出现大片红斑,跟之前家里剩下的正品对比,才发现海淘回来的做工比较粗糙,应该是假货。”
大热的共享单车亦遭遇“吐槽”。由于小区距离地铁站有段距离,为了免去徒步之苦,并且节约十几分钟的时间,成都市民廖女士经常跟共享单车打交道。不过,除了“有时候车胎气压不足,骑起来很费力”外,寻找车辆更是成了一个“技术活”。“有时候登陆APP,提示‘您周围车辆数约为11辆’,但点击页面上的‘立即用车’并没有出现指导用户找到单车的导航。”廖女士说,“寻找车子的时间可能都超过了步行。”
同样来自成都的白领马小姐,则对于银行的服务表示了不满。“现在很多银行都把刷卡免费短信提醒‘门槛’上调到了500元甚至更多。”马小姐指出,“但是相比而言,对于发行理财产品推送的短信就特别‘慷慨’,不管需不需要,都会被狂轰滥炸。这样的厚此薄彼真的合理么?”
从资本市场到互联网金融,再到互联网消费,这些与日俱增的新消费领域出现的侵权行为,由于“新颖”和难以“规范”,往往成为消费者们在遭遇侵权后的一个盲区,而这也是此次《金融投资报》“3·15”消费维权立体化平台关注的重点所在。
温/馨/提/示
您可以私信金融投资报官方微信、微博,通过话题—3·15我要爆料—留言评论转发来表达您的诉求,或打进本报热线为自己维权。《金融投资报》将紧跟您的各种投诉,通过法律界、金融界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倾听您的声音,维护您在各种新领域消费过程中被侵害的权益,让坑人的“陷阱”、“潜规则”无处容身!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