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午后,成都航空技术学院尚学楼117教室讲台上,付强正在做刀具系统孔加工讲座,台下是几百名 “嗷嗷待哺”的机械相关专业的大二学生。付强手里拿着其最近刚研发出的 “可换头式铰削系统”样品。讲到这个发明,付强言语中透露出自豪。在此之前,他讲的是国外刀具企业的刀具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德国玛帕、德国高迈特和瑞士钨马手中,而国内尚缺乏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讲座之后,他送走了几位经销商朋友,终于有时间接受 《金融投资报》记者专访。
“我就是要一根筋地坚持做刀”
“我其实就是做刀的!”付强今年49岁了,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低谷,也有可以傍身的发明,但用他的话说,“21年来我一直是做刀具的,最初那一拨做道刀具的朋友同事转行的转行,换工作的换工作,只有自己还在这个行当里一根筋地坚持着。”
浸淫刀具行业21年,从国外到国内,付强见得越多,考虑的事情就越多,更多的感受到国内外刀具行业发展差距。“国外有3家比较强势的企业,德国玛帕、德国高迈特和瑞士钨马。但是在国内,目前刀柄系统生产厂家与刀具生产厂家严重脱节,基本没有配合。这就导致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绝大部分被国外刀具厂商垄断,我们只能高价购买。”
看到这样的差距,付强能做的只有沉下去,做研究。他说,上课时他拿着的铰削系统样品在研发时就收到过瑞士钨马公司的律师函。“律师函这样写的:你们是中国的一家小公司,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研发,一定是仿照的,是在侵犯我们的专利权,请立即停止违法侵权!”但奇怪的是,他说他并不生气,因为在研发阶段就收到钨马公司的律师函,说明他的研究方向对了,触碰到了他们最核心的利益技术。
“之后我们闭关了几天,终于研发出了全新的刀头与刀杆的连接方式,并申请专利,在这个环节彻底摆脱国外公司的限制。”付强说。
据付强介绍,目前他有2个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个发明专利还用于国营144厂的一项配套某舰载机的武器系统;而上述最新研发的铰削系统正在申请1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
“个体是残缺的,团队是完美的”
在成都航空技术学院校园里,付强与记者边走边聊。“个体是残缺的,团队是完美的!”付强微笑着解释,刀具就是个体,解决方案就是“团队”,是在系统误差非常小的前提下改进材质以及各种角度,涉及刀柄与机床的连接精度、刀柄与刀头的连接精度,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就是解决系统误差,把系统误差降到最低,我想做的就是刀具的系统解决方案国产化。
事实上,随着加工制造业升级改造,我国对高端装备需求加大,仅仅把刀具产品做出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整体配套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会变得非常巨大,因此,刀具系统解决方案国产化十分迫切。“你提出这样的理念,不怕被同行快速复制吗?”《金融投资报》记者单刀直入地问道。“不怕,因为理念是需要技术支撑的,我要掌握最核心的技术,比如正在申请专利的铰削系统。接下来,还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包括我正在做的人才的培养。而同行都有了系统解决的理念,才能一起努力,实现刀具系统的国产化。”
付强对未来五年规划亦十分清晰。“好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前两年我们准备养精蓄锐,培养人才、完善解决方案的理论,开发精密连接机构和精密系统制造工艺,把底子打好,技术做扎实,后三年才能走向市场,真正量产和销售。”
当然,目前连展会、样品都不太愿意做、一心扑在研发上的付强,已投入很多,并且在未来两年还要持续投入。他说:“希望能够有人在研发期理解并支持我们。”
■本报记者 苏启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