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认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推动金融科技在三农中的应用场景落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具有特别的意义。
“通过运用金融科技的创新农贷产品,建档‘大数据库’及数据运用主动授信模式,业务可流程实现全线上化,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授信后申贷等操作。”3月15日下午,由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主办的2018年度第二期“蜀融汇”活动之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分享交流会在蓉举行。交流会中,成都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成先明就金融创新为农村金融带来的改变予以了描述。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密不可分,相依相伴。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微金融的未来,一定是引入金融科技。”在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创始会长、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晓玫看来,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推动金融科技在三农中的应用场景落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传统”农村金融的优势在于社会性带来的成本、风险控制优势、抵质押品的替代。但同时亦具有自身规模、范围小,外部金融难以提供金融服务的劣势。
马九杰认为,通过移动互联与移动互联金融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则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其中即包括无分支银行业,也包括克服地理空间障碍,提升可及性,如汇兑、支付结算、金融产品网络购买使用,以及信用信息、产品信息、网上申贷、审贷等。
“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非常严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农村金融市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远胜认为,在此情况下,怎样通过金融改革让更多的金融要素回归农村,是值得广泛思考的。
2015年以来,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承担了5个方面19项农村金融改革任务。其中,以“探索开展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这一具体改革创新任务为例,蒋远胜指出,目前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发展迅速,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了农村金融网点布局。
具体来看,目前成都全市乡镇金融服务中心154个,乡镇覆盖率达到54.6%;乡镇金融服务站1936个,覆盖率71.4%。全市助农取款点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客户610万户,开通手机银行客户617万户。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亦取得突破。搭建了“农贷通”平台,通过“互联网”加数据库的模式,整合信用信息、涉农政策支持信息、金融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充分聚合农村金融需求方和供给方,极大降低了农村金融信息成本,降低了涉农融资门槛,激活了涉农贷款市场。
截止2017年7月末,成都市统一“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运行,采集入库2480户新型农业主体信用信息,通过平台受理贷款申请发放707笔、4.14亿元。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