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对于高价药恨之入骨的心态让我们很羡慕印度的仿制药,虽然它就是一种“山寨”;7月26日,拼多多上市,却陷入假货风波之中,甚至有人把拼多多调侃为“拼夕夕”,原因就是因为它上面很多“山寨”。
同样是“山寨”,为何大众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人格分裂,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分化与偏差,虽然骨子里有点“变态”。
当然,我们羡慕印度“山寨”仿制药,是因为高价药“变态”在先。医药作为典型的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的行业,本身确实应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溢价,这也是很多高价药存在的理由。但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靠自主研发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少之又少,很多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之又少,比如出事的长生生物,其所处的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医药领域的金字塔尖端位置,即便是这样一家企业,研发投入也少得可怜,只占销售收入的7%。中国高价药品的大头不在研发,而在销售环节,大概占了药品价格的5成。
这样的畸形高价药才是大家诟病的重点,真正投入巨额研发资金自己研制出来的高价药,企业亏不起,消费者买不起,根本没有市场。所以,高价药被诟病,是因为里面的虚高灰色成本太多,你本身就没那么高的技术含量,制假造假,还要披着“知识产权”的外衣卖高价,性质更恶劣。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些药是很多人必须消费的拿来救命的,这更刺激了那根易怒的神经。
而对于拼多多,则是另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山寨”的并不是为了救命的东西,而是更没有技术含量的垃圾,尽管它很便宜也有很大的市场。其实,拼多多更像早期的淘宝,只不过阿里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洗脚上岸”没什么人说了,拼多多又开始复制。那么,拼多多为什么又能成功呢?还是因为人口红利。淘宝消费的是当年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拼多多消费的是现在三四线城市或者一二线城市边缘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就是这么简单。而嘲笑拼多多的,大多数又是当年在淘宝上消费过各种“山寨”的人,喜剧不?
在中国,“山寨”应该是个中性词,放到不一样的地方,处于不一样的环境,境遇就会不同。比如从反面教材看,它叫抄袭,侵犯了知识产权,是技术小偷;从正面教材看,它叫“逆工程”,是伟大创新的基础与开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我们没有对“山寨”进行批判的权利,因为我们自己就在身处各种各样的“山寨”环境之中,销售着各种各样“山寨”的便利,经常是五十步笑百步然后不自省。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看,各种各样的“逆工程”和把地摊摆到了互联网上性质是一样的,技术含量很低。所以,拼多多也好,仿制药也好,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技术升级的必须经历阶段,甚至可以略为宽容,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正路,那就错了。为什么百度始终没有谷歌伟大?为什么阿里终究只能是亚马逊的跟班?你可以跟着学,但如果不能“师夷长技以制夷”,永远无法超越。
刘柯
|